第1039章 帝師(第1/3 頁)
和李家軍的武將們不同,李中易手下的這些文官們,都有個議而不決的壞毛病。
之所以出現議而不決,主要是,文官們討論問題,很喜歡務虛,卻少有拿真實資料說話的習慣。
比如說,商量加快建設“常平倉”事宜,文官們吵得不可開交,目的是為了爭奪管轄權。到頭來,所有需要囤積的糧食數字都是天馬行空的估算,而沒有實實在在的依據。
俗話說的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誰都不服誰。在李中易的印象中,只要是務虛會,必定會變成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站隊大會。
宰相肚裡能撐船!
李中易修煉出來的涵養,足夠支撐他拿出十二萬分的耐心,聽文官們吵架說廢話,聽他們隨便亂扣道德帽子。
務虛會上的站隊,說白了就是黨同伐異,大肆辱罵對手是奸臣,企圖從道德上扼殺對手。
然而,罵別人是奸臣的道德表們,自己卻沒有絲毫辦法,解決實際存在的民生問題,這就非常的弔詭了。
今天的爭吵,正如李中易事前所料,到最後,又變成了惡毒的人身攻擊。
“劉光清,你以歪理邪論矇騙主上,似你這等唾面自乾的侫奸之人,有何面目竊居於高位?”
李中易冷眼看過去,開罵的這個老傢伙名叫楊崇聖,是出身於申州的所謂鴻儒。
申州,也就是今天的信陽市,李中易現在喝的綠茶,都是從此地的山間購得。當然了,李中易愛喝的直泡綠茶,和加鹽加姜的團茶有著很大的區別,一直被排斥在當今士大夫階層的主流茶文化之外。
這位楊崇聖歷任光山縣令、彭城縣令,一路混到了殿中侍御史,卻因為得罪了範質,早幾年前就被勒令罷官。
等到幼主登基,太后臨朝,範質牢牢的把持著政事堂的大權之後,楊崇聖絕望之餘,憤而來投李中易。
怎麼說呢,和不被“內孔”所認同的孔昆迥然不同,楊崇聖卻是遠近聞名的博學鴻儒,在河南之地的儒門士林,享有很高的聲望。
楊崇聖來投後,李中易基於統一戰線的需要,也給了他很高的地位——平盧觀察使。
官場上,尤其是文官,終究還是講資歷的,也就是需要論資排輩。楊崇聖雖然聲名在外,畢竟投奔李中易的時間最晚,而且此前的官職和差遣,也都遠低於劉金山和孔昆。
客觀的說,李中易不可能讓楊崇聖一來平盧,其地位就高居於老部下劉金山和老同志孔昆之上吧?
然而,儘管已經是楊崇聖此前永遠無法望其項背的高位,他卻始終認為,李中易這個銅臭子瞧不起人,沒讓他做平盧的文臣之首,絕對是識人不明。
所以呢,每次商議正事的時候,楊崇聖自己沒啥有用的見地,卻偏要肆無忌憚的攻擊劉金山。
劉金山心裡通透之極,楊崇聖不敢攻擊李中易,只能把他拖出來指桑罵槐,藉此發洩待遇不高、地位不顯的不滿情緒而已。
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李中易很無奈,只得暗暗嘆了口氣,類似楊崇聖這種有名望、有影響力的鴻儒,偏又喜歡賣弄高深學問的槓精,他還真沒太多的好辦法。
等更衣回來後,李中易又悶坐了一個多時辰,終於熬到了吃午膳的時候。
“稟主上,衙門裡還有許多公文待處理,下臣告退。”劉金山被楊崇聖吵得頭暈目眩,不想再浪費工夫,索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劉金山屬於幹實事的事務官,耽誤一個上午的時間,案頭肯定積壓了許多待辦的公務。
楊崇聖這個平盧觀察使,本質工作是觀風察吏,並不涉及到具體的民政事務,空閒時間大把。
李中易對楊崇聖優遇有加,不僅高官厚祿的供著,還有每月一千貫的公使錢,也就是零花錢,供他吃酒宴客,或是接濟親戚朋友,一概不須報帳。
楊崇聖帶來的幾個學生,李中易也都格外的照顧,一個不落的特許進了軍政學堂。待這些人學成之後,先安置進村,從村正開始,再一步步的提拔上來。
起初,楊崇盛不太理解李中易的做法,認為他瞧不起人,大有拂袖而去之勢。
可是,李中易一直堅持己見,哪怕一拍兩散徹底不合作了,也硬性要求必須先進軍政學堂,再從村正開始整個仕途生涯。
李中易的邏輯講得很清楚,唐朝的規矩是,不歷州縣,不得就任宰相。他李某人的原則是,在唐朝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不任村正三年以上者,不得就任縣官,也就無法出任未來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