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5章 車軌(第2/2 頁)
側耳傾聽大家爭吵的內容。
“我軍實現了騾馬化,至少日行九十里,比尋常的軍隊,快三倍有餘,必可打晉陽一個措手不及。”
“你想的太簡單了,現在是天晴,青銅炮隊尚可跟得上大隊伍。若是天降傾盆大暴雨,道路泥濘不堪,還能夠跟得上麼?”
“我說話是有依據的,炮營的那組炮隊,皆配備有防泥的沙袋、工兵鏟等物,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修出炮車行進的通路。”
“不然,不然,若是連降大暴雨的天氣,沙袋夠用麼?”
“沙袋只要沒給碾破,就可以持續性的使用下去,實在不行,還可以墊石板……”
李中易一邊默默的傾聽,一邊微微翹起嘴角,青銅火炮對於李家軍的重要意義,已經毋須多言。
問題是,青銅火炮的移動,受地形、道路和天氣條件的影響至深。
皇權專制時期的軍隊,不管是內線戰爭,還是外線戰爭,普通屁民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肩挑背扛而已。
但是,李中易掌握了大周的實權之後,各地編練的鄉軍,就成了大軍行進中,至關重要的助力。
在這個官道尚不完善,甚至年久失修的窘況之下,各縣各亭和各村的鄉軍,完全可以把鄉民中的精壯漢子們組織起來,充當沿途各地臨時築路隊的角色。
李中易上臺之後,並沒有馬上取消掉徭役,真取消了,反而是好心辦了壞事。
其中的邏輯非常簡單,徭役之所以可怕,核心是,地方官可以藉此肆無忌憚的整人,往往很容易造成家破人亡,民不聊生的諸多慘劇。
李中易雖然沒有取消徭役,卻作出了特殊的規定,禁止地方官攤派徭役,並把徭役的安排權,交給了各州縣的巡檢使。
各州縣的巡檢使,無一例外,全是從李家軍中選拔出來的轉職軍官。
李中易將徭役的範圍,做了嚴格且明確的限制,除了共益事業的修橋鋪路之外,也就是集體助人為樂了。比如說,幫鰥寡孤獨修房挑水之類的雜活。
在皇朝專制時期,若是地方官故意作惡,則徭役之苦,遠比高地租,還要苦十倍以上。
李中易畢竟是現代人的靈魂,他一向沒有白用民力的想法,以徭役的名目涉及修橋鋪路的開銷,皆由官倉撥款撥糧撥錢。
一直持續到現在的鄉軍大校閱,李中易可謂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既要求鄉軍隊伍,基本符合國防戰略後備力量的要求,又要求鄉軍隊伍可以隨時隨地拉出去修橋鋪路。
要想富,先修路!
路通了,商人們才容易進來做買賣,本地貨才能順暢的賣出去,這是極其樸素的大原則。
參議軍官們,爭吵過來,辯論過去,歸根到底還是一個疑問:路是否通暢?
沒辦法,此去晉陽的道路,儘管柴榮在位的時候,就開始徵召民力整修,進展卻異常緩慢。
不誇張的說,出兵之前的道路調查報告,清楚的記載著如下事實:從開封至晉陽官道,至少超過了三分之二,無法順暢的運輸炮隊上去。
李中易帶出開封的全是輕便的6磅炮,若是重達千餘斤的12磅炮,那就更是寸步難行了。
“我說,以某家之見,不如干脆命令沿途的鄉軍,修築兩條僅供車輪透過的道路。這麼一來,開銷最小,成本最低,而且見效甚快。諸公試想一下,車輪才有寬呢?咱們只需要臨時加固比車輪略寬的車轍道,就可以順暢的把炮車拖去晉陽,甚至是幽州。”
李中易仔細的琢磨了一番,他的眼前不由猛的一亮,這不就是火車軌道的變種麼?
難怪古話說的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的暢所欲言,很容易就碰撞出火花,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
“有悟老弟,你真不愧是咱們總參議司裡有名的智多星吶……”
“不錯,不錯,很不錯……”
“省工、省料、省時,三者皆省,好,很好……”
“大善……”
李中易對這位有悟老弟,自然不可能陌生,有悟是他的表字,本名叫張復基,原河池鄉軍的隊正,現任參議司的指揮級參議軍官。
在整個李家軍中,總參議司其實是思想最活躍的一個部門。只要是關起門來,參議軍官們啥都可以說,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
李中易並沒有打擾大家,他略微停留了一下,轉身離開了大帳,踱回了中軍主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