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早在前年,煌夜就在父皇和高僧的主持下,舉行了加冠典禮,而在大燕,男子要年滿二十歲,且父母無期喪,方可舉行加冠儀式。
顯然,皇帝是要讓太子豎立更多的威信,才提前舉行加冠禮的。如今的朝堂上,皇帝淳于炆已經邁入花甲之年,體力亦大不如從前。
以趙國維為主的趙派,與宰相李鐸為主的李派,便各自結黨牟利,政局正是渾濁不清之時。
()好看的txt電子書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炆帝明白這些戰功卓絕的老臣,開始心懷不軌,但又不得不重用他們。對他們貪贓枉法、圈佔民宅之事,都睜一眼,閉一眼,權當不明瞭。
只要現在兩派勢力互相制衡,皇位放中間,倒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炆帝清楚,煌夜更清楚,因此加冠之後,他便主動請旨,要求帶兵去討伐西北塞外的寇盜。
這些以浮雲山為據點,姦淫擄掠、殺人如麻的流亡匪徒,以往都是趙國維的部下去平定的,如今交給未有過軍功的太子,大多數人都抱著看好戲的姿態,並不認為他能獲得勝利。
趙國維則擺出熱心腸的樣子,特別「護送」太子的兵馬到西北塞邊,其實是想看太子兵敗,再由自己救駕,演出一曲主僕肝膽相照的熱血戲碼。
卻不料煌夜只帶了二十人,於夜間先突襲擁有近千人的峭壁山寨。火光照天,箭無虛發,擒賊先擒王的殺死頭目後,大軍壓進,賊寇們雖自稱亡命之徒,但見狀無不抱頭鼠竄,結果全都抓獲歸案。
而大燕只有傷兵十數人,無一人死亡。打破了以往但凡攻打流匪野營,必定傷亡過百的定律。
趙國維的面子自然是掛不住了,但是皇帝笑著說,「這一次追剿匪徒,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真要較真起來,還是得靠趙大將軍的鐵騎出馬,才能保得大燕平安。」
趙國維也不客氣,竟然抱拳說,「皇上言之有理!」百官見了,便紛紛恭維趙國維兵強馬壯,太子的功勞也就一筆帶過了。
當然,這正中煌夜的下懷,他只要證明自己有軍事能力即可,目前還不能與趙國維硬碰硬,需知「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趙國維手中的兵權,是實實在在的威脅。他想要謀反篡位,並非難事。
今日的朝堂議事,同樣是兩位文武大臣的天下,雖然是為討論皇帝六十四歲的壽誕宴席,但對於如何慶祝,要請幾個國家使節,又該如何回禮之事,雙方就鬥得不可開交。真是狗咬狗,一嘴毛。煌夜深深覺得,要駕馭群臣,真比任何事情都要艱難。
本是一個時辰就可決定之事,結果鬧騰了一上午,且在皇帝的多番調停下,趙李兩派才勉強議和,誰也不贏,誰也沒輸,因為一切照舊,往年怎麼擺宴,今年一樣如此。
煌夜心下氣悶,不覺就來到這裡。和他想的一樣,柯衛卿依然在練劍,不畏酷暑,風雨無阻。
「免禮吧,這裡沒人,你叫我師父即可。」煌夜已經習慣柯衛卿叫他「師父」,有時候是羞怯怯的聲音,大多時候是興高采烈的,極少會是循規蹈矩的。
「是,師父,朝議結束了嗎?」柯衛卿問道。太子這些日子來,常和他說一些朝堂之事,讓他明白目前的勢力派系,鬥爭目的等。
不過,說的最多的還是兵法。縱觀大燕本土,北部與天齊、魯、嘉蘭三國接壤。南方隔著滄江與南烈、梁、飛翼三國隔空相望。西邊有西夷國,東邊則是東麟國,東南有晟、夏二國,但靠近海邊,離大燕較遠。
而在大燕的西北、西南、東南、東北,各有四個附屬國,即青鹿,祈天,靈泉,騰國,除青鹿已被囊括入版圖之內,其餘三國,仍以每年獻貢的方式,尋求大燕的庇佑。
炆帝早想吞併掉附屬小國,進一步加固邊城,但由於天齊、魯國頻頻進犯邊塞,不得不先穩住小國,以免多方受敵,引火上身。
說起來,如今天下大局不穩,誰都想吞併鄰國,蠶食地圖,繼而達成一統天下的目的,因此戰火連綿不斷,大燕也該是時候選擇結盟,或是主動出兵了。
柯衛卿從煌夜那裡,學習到很多國子學裡,學不到的東西。例如學士說,「天下人性為善,但凡要從和氣講起,緊要國事亦可議和。」
煌夜卻說,當兩方水火不容,只能拼個一死方休之時,「兵力最強者勝」,唯有劍與血才能解決問題。
柯衛卿心下更贊同太子的觀點,由此可見,習武殺人似乎是不能避免的了,因為他總有一天會奔赴沙場,要為國出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