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頁)
總會有幾個有出息的!”從那以後,母親經常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來教育幾個孩子。她告誡孩子們:三四兄弟一條心,遍地灰塵變黃金;三四兄弟各條心,家有黃金化灰塵。她還教孩子:“吃虧就是便宜”,“討人便宜,人便不高興”,“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她盼望孩子們長大後能將陳家重新振興起來。為了孩子們能學本事,長大能有出息,她甘願吃更多苦。從那以後的八年間,母親靠給人洗衣服賺的很少幾個錢來養活全家。家裡除了把店開垮後一直振作不起來的大兒子外,女兒尚未出閣,二兒子抱病臥床不起,老四、老五在上學,最小的陳鶴琴還在幼年,而母親卻未曾有過任何抱怨。她的信念很堅定,她既然能生出這些孩子,也一定能將他們拉扯大!那時,洗衣服能掙到的錢很少:襪子一雙五文,短衫一件十文,長衫一件二十文。一天可洗三十件,平均十文一件,不過三百文,只等於後來的一毛錢、幾毛錢。母親先在家裡把衣服抹了皂莢(那時候還沒有肥皂,用一種皂樹的果子來洗的),一把一把搓過,不過七八歲大的陳鶴琴把衣服挑到離家約二百米的池塘邊,把衣服放在石板上,用腳踏;踏過了,母親再在池水裡洗淨。有時踏了一次不夠,還要踏兩次。陳鶴琴的個子儘管不高,但身體很結實,能像大人似的挑起三十斤重的擔子,把洗好的衣服挑回家去。
幾十年後,陳鶴琴給自己的孩子講了一個“伯俞泣杖”的故事:漢朝的韓伯俞是有名的孝子,從小到大隻要犯了過失,就會挨母親的杖責,他從來不喊痛。有一天,他母親輕輕地打他,他倒哭起來了。母親問他說:“從前我打你,你總不哭,何以今天倒要哭呢?”他說:“從前母親打兒,打得很重,兒知道母親很健康;今母親力衰打兒,兒不覺得打痛了,所以痛哭。”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本《幼學瓊林》中的一個故事。陳鶴琴寫道:“這個故事我從前在童年時讀過的,到今天還記得。所以一想起挑衣的事情就和伯俞有同樣的悲痛呢!”《陳鶴琴全集》,第六卷,第532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母親是個纏足的舊式婦女,沒有文化。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就是全家的主心骨,即便是再艱難的日子,她也不吭一聲頂了下來。母親的堅忍和慈愛像一棵大樹為孩子們遮擋風雨。陳家的祖宗認為,子女必須要孝順父母。若要兒女孝順,就必須要從小教起。
母親在家的時候,孩子們有依賴;母親不在家的時候,所有事情都由大哥大嫂做主,情形就不一樣了。有一天,母親去杭州看望出嫁的女兒,不在家。中午開飯的時候,大哥還沒回來,幾個弟弟嚷嚷著肚子餓,大嫂就把飯菜端了出來。俗話說;“長嫂如母”。年幼的陳鶴琴不懂事,像平日裡一樣,看見桌上有碗火腿蒸灰蛋,就伸過筷子揀了一點。不料大嫂伸出筷子,把他夾在筷子上的一點火腿末撥回碗裡,厲聲說道:“這是大哥吃的,我們吃了,大哥回來要吵的!”話罷,陳鶴琴一陣心酸。他強忍著滿眶眼淚,把飯碗裡的飯吃掉,回到樓上,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場。這次,他受了很大刺激,覺得受了侮辱,哭得很傷心,深深地印在記憶裡。他上一次號啕大哭,是在父親死的時候,那時他才六歲。當得知父親在書房裡絕氣時,他趴在廚房裡的長凳上大哭起來。喪父之痛,給他幼小心靈一次沉重打擊。而這一次刺激使他感到:靠人養活沒出息,也被人看不起。於是,他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非奮鬥,沒有出路!”
三 二哥的故事(1)
陳張氏為陳家生了五男一女。老大來福(子翔),書名鶴如;老二是個女孩,名玉珍,後許配陸家;老三垚福,書名鶴聞;老四鈞福,書名鶴皋;老五燕福,書名鶴雲;老六綏福,書名鶴琴。
在陳家的兄弟姊妹中,老三垚福,小名阿垚,從小就長得容貌端正,身體健康。母親說:“五個兄弟之中,阿垚生得頂好看,鼻樑筆直,臉盤見方,眼睛漆烏,面板雪白,口齒伶俐,舉動活潑,真可愛呢!”他從小就喜歡爬樹、爬牆、跳高;他還喜歡舞槍弄棒,把一根四尺半長的木棒,像孫悟空那樣在身體左右前後亂舞,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人們都很喜歡這個申亥年出生、屬猢猻(按:猴子)的小頑童,叫他“垚猢猻”。陳鶴琴對他這個聰明伶俐的二哥非常佩服。
阿垚小的時候,有一次嘴饞想吃點心,就悄悄跑到父親房中拿了些茶食、水果“小快朵頤”。父親吸鴉片,嘴裡經常發乾,所以常會備些茶食、水果以備不時之需,但從不會給小孩吃。於是,阿垚就想盡一切辦法從父親睡覺的床上或上了鎖的櫃櫥裡,將這些茶食、水果偷出來解饞。父親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