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棵大樹,王渠一家人的吃穿總算有了著落。
王渠並不好打發,還要繼續討甜頭,這下王政君為難了。但既然答應了她,就得把好事做到底。王政君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在除了給王渠每月生活費之外,同時還另外撥了一筆款子給她們家。但這筆錢卻沒有打到王渠的戶頭上,王政君知道王渠這婆娘歷來不會過日子,平時花錢大手大腳,要是把錢都交給了這個婆娘,只怕沒兩天就花完了。王莽卻為人謙和孝順,很得鄰里讚譽。王政君聽說侄子王莽有恭儉賢名,心中很是歡喜,故而就把這筆錢交給王莽保管。
自從姑姑伸手幫了他們家後,王莽就沒有了後顧之憂,一門心思撲在了學習上。套用現在相當流行的一句話: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王莽知道,他比不得那些坐享富貴的同族兄弟,他除了扛著一塊豪門子弟的鍍金招牌,什麼都沒有。
王莽一邊照顧老孃和寡嫂、侄子,一邊刻苦學習。他雖然在名義是豪門子弟出身,但和那幫只知道成天掏鳥窩、遛狗的紈絝兄弟不一樣。成年後的王莽身高七尺五寸(合今米),面白如玉,平日喜歡戴高大的帽子,腳穿厚布靴,身著氂裝衣,一副標準的儒生打扮。王莽腹有詩書、氣質厚重、人品端莊,深得上流社會的稱讚,人人見了都誇這個青年有君子之風。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塵封舊事(13)
王莽小時候因父兄早亡而家境貧寒,加之老孃又不爭氣,使得全家惡名在外,街坊鄰居們的閒言碎語更是讓他抬不起頭,一直在心中感到深深的恥辱。如果想飛黃騰達,他沒有任何捷徑可以走,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
其實,王莽經歷過這種事也不是壞事。他從小在逆境中成長,這反而是他的幸運。孟子有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王莽從小就錦衣玉食,長大後會是一個什麼模樣?看看他的那幫不成器的叔伯兄弟們的德性就知道了!
像王莽的五個叔叔王譚、王商、王立、王根和王逢時,如果不是託姐姐王政君的福和大哥王鳳的上位,以他們那半吊子的功夫,別說封侯了,能當上太守就算他們天大的造化。說難聽點,這些人都是吃軟飯的,不過是王政君飛黃騰達後的副產品而已。
雖然王鳳也是憑王政君上位,但王鳳確實有本事。只要有本事,靠什麼上位的都不重要。衛青不也是靠著皇后姐姐,才從奴隸到將軍的麼?王家兄弟中,除了王鳳以外,其他的幾乎都可以在腦門上貼上“飯桶”的標籤。
王鳳的幾個弟弟是典型的小人得志,他們憑空撈到了富貴,倒不怕樹大招風,而是怕招的風不夠大。這幫人靠著王鳳、王政君得勢後,開始在朝廷中拉幫結夥,劃定自己的勢力範圍,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最可氣的是,這幫飯桶不但四處咬人,連自己人他們都要咬。兄弟之間誰看誰不順眼了,撲上去就是一通亂咬。兄弟間雖然表面上一團和氣,暗中卻互相算計,今天一記勾心拳、明天一通窩心腳。王氏家族的關係徹底亂了套,王鳳看弟弟們如此胡鬧,氣得在旁邊吹鬍子瞪眼,卻也說不出什麼話來。
王鳳雖然為人還算清正,能力也沒得說,但他卻擋不住兄弟子侄們的放縱奢侈。時間長了,他心裡焦急:要是這樣下去,王家的名聲早晚要被他們給敗光了!樹大真的招風:王氏家族的突然崛起,自然引起了社會輿論的重點關注,他們的一舉一行,都被人盯著呢!
好在這一切,暫時都與王莽無關。
王莽其實心裡並不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也想過上這樣的奢華生活,但他也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王莽要想出人頭地,只能“先求名後搏利”,透過在社會上博得賢士的名聲,然後透過輿論給自己大造聲勢,慢慢爬上他心中的那座高山。
王莽是一個很要強也自信的人,他不怕吃苦和寂寞。耐得住寂寞,往往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他為了學有所成,省吃儉用積攢學費。他拜了沛郡名士陳參為師,專攻《禮經》。在陳參門下的幾年中,王莽表現得很出色,“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與平民出身的陳鹹、耿況等名士的交往密切,頗得時人讚譽。
學成之後,王莽開始有計劃而不動聲色地朝政界靠攏,這才是他的最終目標。雖然家貧,但畢竟他出身天下第一豪門,可以近距離接近當時的天下名士。比如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上谷都尉陽並、中郎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是此公說的)等人,漸漸都成了他的至交好友。
而對於那些權勢顯赫的伯父、叔父,王莽更有辦法對付他們,說白了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