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要有兩層意思,一是為你踐行,二嘛,你在江南省的時間長,對情況比較瞭解。我希望你臨走前,給我一點錦囊妙計。
豆丁中文網·(。docin)朱興邦說,德良同志你太客氣了,我哪有什麼錦囊妙計?我又不是諸葛亮。
豆丁中文網·(。docin)唐小舟立即意識到,兩位領導所談的內容,很可能涉及江南省官場的高層機密,自己坐在這裡不好,便站起來,說,我去催催菜。
豆丁中文網·(。docin)趙德良說,小舟你別急,慢一點就慢一點,我和興邦同志先說說話。
豆丁中文網·(。docin)唐小舟略想一想,明白了,趙德良是叫自己別走,留在這裡。他到底是什麼意思?表達對自己的特別信任,甚至涉及官場高層,都不必迴避他?這是否說明,他的秘書職位已經穩固了?此外,還有沒有別的意思?高階領導說話辦事,往往一件小事都有特別的意義,趙德良要表達對他的信任,似乎也沒有必要在這樣的場合,或許,他還有別的深意,自己未能體會?
豆丁中文網·(。docin)朱興邦是原宣傳部長,對唐小舟是瞭解的,他說,小舟不錯,非常聰明,文章寫得行雲流水,妙筆生花,省裡不少領導喜歡他寫的文章。
豆丁中文網·(。docin)趙德良說,可惜呀,現在小舟跟著我,連摸筆的機會都沒有了,心裡會不會有點酸酸的?
豆丁中文網·(。docin)坦率地說,唐小舟之所以在江南省還有點名氣,就因為他有一支生花妙筆。最近一個多月,沒有寫文章了,確實有點不是滋味。許多時候,他也會想,千古文章,讀書人要靠文章安身立命,自己現在等於在做保姆,是不是值得?是不是本末倒置?深入再一想,空有滿腹經綸,也無以安家濟世。還有多少人的才華超過孔老夫子?後世將孔老夫子當成聖人,其實他一點都不聖,窮其一生,只不過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克己復禮。人們大多以為,他所要復的禮,是已經禮崩樂壞的周禮。唐小舟不這樣認為,孔子所要復的禮,其實是他個人的政治抱負,是他的仕途之路,也就是說,孔夫子窮其一生,都在走一條鑽營之路,他孜孜以求的,就只是當官。孔子尚且克己以服仕,自己又為何不可?
豆丁中文網·(。docin)唐小舟說,寫文章,是為了文以載道。一個人,既要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要明白萬道歸一。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世上任何事,都一樣。
豆丁中文網·(。docin)說過這番話,唐小舟將自己恨得要死,幾乎想狠狠地抽自己幾個耳光。肖斯言告訴他,要謹言慎行,他也反覆告誡自己,一定要改掉話癆的毛病。現在倒好,竟然在兩個大領導面前搶著說話,不僅滔滔不絕,還盡說一些大道理。
豆丁中文網·(。docin)豆丁中文網·(。docin)
第六章 官場也應該有一個越位概念
豆丁中文網·(。docin)豆丁中文網·(。docin)此事,他後來反思了許多天,左思右想,可能與朱興邦有一定關係。朱興邦是宣傳部長,屬於自己的直屬領導,自己和他比較熟,在他面前隨便貫了,才會出現此時的得意忘形。
豆丁中文網·(。docin)朱興邦似乎並不覺得他話多,也不覺得他身份特殊,接過去說,好個萬道歸一。看來,小舟已經到了一種境界,前途無可限量。可惜江南省官場就是這麼怪,只認線不認才。不然的話,小舟早就上來了。
豆丁中文網·(。docin)趙德良說,興邦同志,你是有感而發呀。
豆丁中文網·(。docin)朱興邦說,有一種想法,我不知道對不對,說出來和趙書記探討一下。我們國家的體制是黨和政兩條線。我覺得這是最好的體制,最符合哲學精神。哲學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宏觀和微觀。國外的議會制,議會管的就是宏觀,政府管的是微觀。但國外這個宏觀和微觀,隔得太遠了些,很長時間才開一次會,而每次開會,因為議員太多,意見分歧太大,往往只是吵架,辦不成事。結果,這個宏觀,成了宏而不觀。我們國家的黨委制,是一個常設的權力機構,對宏觀的管理,非常及時,而且有力,比國會制要優越得多。當然,這也就會出現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宏觀和微觀界線的模糊。畢竟兩者都是權力機構,而且,黨委的權力遠遠大於政府,很容易產生跨界操作現象,黨委插手政府工作,也就是黨委抓微觀。同樣,政府部門一直都在努力排除黨委的牽制和約束,想盡一切辦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