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將尚書省改成文昌臺,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門下省改為鸞臺,侍中改為納言,中書省改為鳳閣等等,這些名稱都明顯地體現了其女性特徵。原來的宰相名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改成了“同鳳閣鸞臺三品”。尚書省下屬的六部也改了名稱:吏部改成天官,戶部成了地官,禮部改為春官,兵部改為夏官,刑部改為秋官,工部改為冬官。同時,御史臺分成了左肅政和右肅政兩臺,由左臺負責監察朝廷,右臺負責糾察地方郡縣。
一個個李姓皇子的被廢,使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所謂牝雞司晨,惟家是索,中國曆來就反對女人干預政治,而武則天不止是干預了政治,而且明目張膽地把李氏政權奪了過來,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強烈不滿。於是唐朝皇室舊臣紛紛起兵,勤王之師風起雲湧,四海沸騰。公元684年,被武則天貶黜的徐敬業等人以中宗被廢為藉口,從揚州起兵,短短數日間就聚眾達10餘萬人。著名文人駱賓王配合徐敬業寫了言詞激烈的討武氏檄文,以此來引起天下人的響應。這篇檄文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名作。在中央朝廷內部,宰相裴炎也乘機要挾武則天讓位中宗,他說:“若太后返政,則不討自平矣。
武則天看到徐敬業同黨駱賓王的《討武曌檄》後卻連連歎賞不已,對如此傑出之士不能為自己所用表示遺憾。尤其是讀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武則天怫然作色,說:“此人才不用,這是宰相的過失。”武則天立即調動了30萬兵馬迎戰,她讓李孝逸領兵平叛。沒過多久,徐敬業便連遭失敗,數十萬大軍功虧一潰,他本人和駱賓王也先後被部將殺死。只有40天的時間,徐敬業的叛亂便被平定了,武則天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次重大的政治危機。在平定徐敬業的叛亂之後,武則天又對宰相班子進行了調整,原來的宰相裴炎因為在這次危機中不但不幫助武則天對付徐敬業,反而以此要求武則天還政睿宗,結果被武則天處死。然後,武則天將其他幾個宰相罷免,補韋方質、武承嗣、韋思謙為宰相,其中武承嗣室他最信任和倚重的侄子。以後的兩年內,武則天又朝廷的高階官員進行了頻繁的調整,建立了效忠於自己的執政親信。
4年之後,唐宗室越王李貞、琅王牙王李衝父子又以“匡復”為名,分別起兵,企圖聯合四方宗室諸王“共趣神都”洛陽,奪取政權。但這時的武則天已經擁有了穩固的政權和親信勢力,不到20天這次叛亂也以失敗而告終。
圍繞皇位問題,武后在同自己的丈夫、兒子以及李姓宗族的角逐中,再一次取得了勝利。公元690年,武則天認為親臨帝位的條件已經成熟,經過這兩場小小的兵變,全國恢復了安寧,沒有人再敢反對武則天。武則天鞏固了她的統治,就不滿足太后執政的地位了。有個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他偽造了一部佛經,獻給武則天。那部佛經裡說,武則天本來是彌勒佛投胎到人世來的。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讓她代替唐朝皇帝統治天下。又過了幾月,有個官員名叫傅遊藝,聯絡了關中地區九百多人聯名上書,請求太后即位稱帝。武則天一面推辭,一面提升了傅遊藝的官職。結果,勸她做皇帝的人越來越多。據說當時文武官員、王公貴族、遠近百姓、各族首領、和尚道士,上勸進表的有六萬多人。到這時,水到渠成,萬事具備,則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的“萬歲”聲中,登臨大寶,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夙願。武則天自稱武氏家族來源與周文王,於是將國號由“唐”改為“周”,她又自號為“聖神皇帝”。
這一年,她已是67歲的高齡。武則天還把登基之日選在重陽節這一天,意義又很不一般。
在登基的同時,武則天也把自己名字的“照”,改為讀音相同的“曌”字,這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儘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從字面上它就能使人能夠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輝煌的景象。這可能也是武則天獨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據史書記載,在武則天稱帝之前,薛懷義和東魏國寺僧法明曾獻給她一部《大雲經》,稱武則天為彌勒佛降生,當主天下。聯絡這一歷史背景,結合“曌”字的字形,不難判定,用新造“曌”字作名字還含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把自己隱喻為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彌勒佛,雖然前世身在西方極樂世界,但如今卻如日光普照、皓月當空,給芸芸眾生帶來了光明和幸福。
從公元655年武則天當上皇后參決政事起,直到705年退位止,她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半個世紀之久。登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