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認為,這才是正常的。而中國的君主們,雖然一定很討厭孟子,卻還是假惺惺地讚美他的思想。至少朱元璋在這一點上比較坦誠,不那麼虛偽。他是唯一不加掩飾、大大方方將對孟子的嫌惡表達出來的皇帝。全祖望的《鮚埼亭集》載:
上讀《孟子》,怪其對君不遜,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時將丁祭【每年的仲春和仲秋上旬之丁日,各有一次祭孔,稱為“丁祭”】,遂命罷配享【舊以孔子門徒及其他儒家先哲附屬於孔子者一併受祭,稱配享】。明日,司天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復之。{44}
朱元璋話意甚明:倘這孟老兒活在當今,一條老命就算交代了!也許,腰斬都不足以釋恨,非將其凌遲抽腸不可!惱恨之下,又無人可殺,只好以將孟子牌位從孔廟撤掉作為懲罰。但那些儒生馬上使了個壞,第二天就上報說文星黯淡、天象異常。他們知道,當皇帝的都迷信天命,敢得罪孟子,卻不敢得罪上天———這是當年董仲舒成功灌輸給他們的一種思想,天道合一,“天不變,道亦不變”,天有變就說明道失常,皇帝最為害怕了。朱元璋一聽天象異常,自己也就疑神疑鬼:“莫非因為孟老兒的緣故?”他只好重新恢復了孟子牌位。
想殺人,人早死了,沒得殺;撤牌位,上天又不高興,給你來個星光慘淡。朱元璋的這個文字獄,搞得最不爽了。但他自不肯善罷甘休。怎麼辦?還有個辦法,說起來是老套子了:刪書!對孟老兒實行書報檢查!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正式把這項任務交給翰林學士劉三吾。經檢查認定,《孟子》存在“謬論”的凡八十五段,這些統統刪去,幾佔全書的三分之一。
這大抵是另一種酷刑———思想的腰斬。斬不了孟子其人,就斬他的言論著述。腰斬物件,包括:不得說君主不仁義、不得說統治者奢欲貪享、不得批評窮徵暴斂、不得反戰、不得說暴君可誅、不得說民貴君輕、不得說人民有權得到溫飽———“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草莽之雄朱元璋(24)
劉三吾奉旨刪孟,編成《孟子節文》{45};同時,又奉旨作《〈孟子節文〉題辭》一文,其中,除了“批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宣佈了這樣一條決定:
自今八十五條之內,課士不以命題,科舉不以取士,壹以聖賢中正之學為本。
什麼意思呢?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自即日起,所刪《孟子》八十五條,從國家教科書中驅除,不得作為教學內容,亦不得作為考試內容;這兩項的取捨,一律以所自封為“聖賢中正之學”的版本———亦即《孟子節文》為本。
這是厲害的一招,“挖根”的一招,遠勝於將某某書禁燬了事的一般做法。身為六百年前的皇帝,這樣透徹理解了教育的意義,用控制教科書的辦法來達到禁止某種思想的傳播的目的,見識真的很高明。一旦把教科書管起來,讓讀書求學的人打小了解的孟子就是經過教科書規範過的孟子,而且代復一代皆如此,則“天下人盡入吾彀中矣”。再者,讀書是為什麼?做官。怎樣才能做官?透過科舉考試。那好,我就規定考試內容和範圍,必須以《孟子節文》為準,解題、說理也必須循《孟子節文》所暗含的有關孟子言論的認識導向;久而久之,本來的孟子、完整的孟子、真實的孟子,自然被人淡忘……這就叫思想的愚弄、精神的壅閉,它豈不比簡單禁絕一本書來得深刻?
我們前面曾表彰過明代文化的繁榮,那的確是不錯的。明代的戲曲、小說、書畫、小品文、園林乃至服飾、美食、木器、陶瓷……幾乎每一個方面,都勃然興發,臻乎精美。但現在我又要指出,細心體察,當不難發現明代文化取得的成就,幾乎都在生活化、日常化的層面上,換言之,都含有現世享樂主義的特徵。而特立獨行、雄渾剛健、潑辣不羈的思想風度,卻極孱弱,近於式微。明代知識界思想的活躍程度以及知識分子對精神品格的追求,不要說無法跟兩漢、魏晉、唐宋相比,甚至不如元朝———只要把元明兩代同樣具有代表性的戲劇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就很容易看出明代諸作雅則雅矣,思想和精神厚度卻大遜於元代,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人筆底流淌的生命力,足以讓除湯顯祖之外所有明代劇作家含羞遮面。所以,明代文化是一種兩面性非常突出的文化:它既極其繁盛,又頗為空虛柔弱。這不能不說與朱元璋在思想上對明代知識分子實施的“精神去勢手術”,有極大關係。
朱元璋雖是大老粗,但此人對於怎樣挖掘極權的潛力,實在有過人的天賦,在收拾文化人方面,有很多發明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