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統治者突然轉變態度,與奧地利簽署了和平條約,這不僅在外交上置普魯士於被動地位,而且也使腓特烈此前的外交努力付諸東流。
1745年6月4日,在腓特烈的親自指揮下,普軍在霍恩弗萊德堡戰役中獲勝。這場戰役無論是作戰計劃的制定,還是戰略意圖的貫徹執行,全部都由腓特烈親自操刀。在戰鬥中,腓特烈對奧地利和薩克森軍隊採取了各個擊破的策略,首先以騎兵重創薩克森軍隊,然後又以步兵衝擊奧地利軍隊,結果大獲全勝。這場勝利極大加強了普魯士的國際地位。由於普軍的勝利以及由此引起的歐洲戰略形勢的變化,歐洲列強的外交政策不得不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英王喬治二世主動與腓特烈交涉,英普雙方於8月26日簽訂了《漢諾威條約》,英國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的所有權,普魯士則承認瑪麗亞·特蕾莎的丈夫法蘭西斯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然而,瑪麗亞·特蕾莎仍不願意放棄西里西亞,仍夢想著奪回西里西亞,並且繼續在戰場上於普軍周旋。然而,腓特烈憑藉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克敵制勝,使奧軍沒有可乘之機。1745年12月,普魯士和奧地利簽署了《德勒斯登和平條約》,正式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
兩次西里西亞戰爭最後都以普魯士的勝利宣告結束,腓特烈不僅實現了其夢寐以求的願望,將富饒的西里西亞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更是透過戰爭,向全世界展示了他那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此後,普魯士在歐洲的國際地位大為改善,普魯士開始逐漸登上了歐洲列強的寶座,歐洲再沒有哪個國家敢輕視腓特烈,輕視腓特烈領導下的普魯士。
最後的勝利者
1745年初,腓特烈班師凱旋。他開始準備全面地治理國家內政,重新開始發展國家的文化教育。腓特烈特意為自己修建了一座無憂宮,希望能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專研學術,求學問道,過一種無憂無慮的生活。然而,腓特烈所向往的這種悠閒的生活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
譭譽參半的理性君主……腓特烈大帝(9)
1749…1756年間,歐洲出現了一股所謂的“外交革命”,即國際外交領域出現了逆轉之風。歐洲各國紛紛重新審定其外交政策,原來的敵人成為現在的朋友,原來的朋友成為現在的敵人。奧地利和法國簽訂秘密協議,俄羅斯和奧地利的關係日益密切,英國和普魯士結成了盟友。新的歐洲力量分佈,使歐洲戰略格局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戰爭的陰霾再次開始籠罩歐洲的天空。
1756年5月,英國對法國宣戰。作為英國的盟友,普魯士面對的對手非常之多,不僅包括奧地利和法國,還包括陸軍實力雄厚的俄羅斯。1756年8月,腓特烈敏銳地覺察到,奧地利及其盟國對普魯士的戰爭一觸即發。於是,腓特烈決定先下手為強,搶佔先機,奪取戰略主動。腓特烈派出大軍,首先佔領了薩克森的德勒斯登,此舉引發了兩大聯盟之間激烈的戰爭。然而,由於腓特烈計程車兵舉止失措,在佔領德勒斯登時粗暴地將薩克森皇后推過了一扇門,這引起了歐洲各國皇室的強烈不滿,特別是大大激怒了與薩克森皇后有姻親關係的法王路易十五,路易十五於是派出10萬大軍,向普軍發動進攻,以此對付腓特烈。但腓特烈沉著應戰,指揮得當,很輕鬆地取得了羅伯錫茲和派爾納戰役的勝利,鞏固了普魯士對薩克森的控制。
然而,幸運女神並不總是眷顧腓特烈,隨著戰局的步步深入,歐洲戰場的形勢漸漸變得不利於腓特烈。1757年春,腓特烈率軍進入布拉格,與奧地利激戰。雖然普魯士軍隊取得了勝利,但卻損失慘重,死傷士兵達數萬人,更嚴重的是,大約400名訓練有素的軍官在戰場上喪生,這使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銳減,腓特烈的厄運由此開始。
在隨後的克林戰役中,腓特烈遭到失敗,又損失了一萬多名士兵。為此,腓特烈不得不放棄了布拉格,退守薩克森。1757年7月,腓特烈的母親去世,這給了腓特烈沉重打擊。與此同時,戰爭形勢也越來越惡化,普魯士軍隊被法國、奧地利聯軍團團圍困。曾經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腓特烈在屢遭打擊之下,不禁情緒低落,他擔心自己戰敗被捕,或者被迫簽訂屈辱性條約,讓他所至愛的普魯士遭受恥辱。在這種危險情況下,腓特烈的人生信念發揮了巨大作用:“即使遇到狂風暴雨,隨時有傾覆的危機,我仍要想得、活得、死得像個國王樣子。”正是這種堅毅不拔的精神力量,支撐著腓特烈,使他不屈服於命運,繼續勇敢戰鬥。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腓特烈幾乎沒有一次正式地上床睡過覺,他幾乎完全捨棄了休息,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