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部分(第4/4 頁)
,可最後一句懂了,可這就更加讓他們不明白了。
種地,還用學嗎?
事實是,用學!
農民種地似乎不用學。這話不對,他們學不是根據書本學,而是根據經驗來學。可經驗,不就是知識嗎?當把他們寫到紙張上,別人就也無法反駁了。
守音還沒有把它們寫在書本上,他只是找了幾個老農,讓他們手把手的教導這些孩子最簡單的種地知識,並把知識要點記錄在紙張上。
然後他佈置了一個任務,那就是借用這些要點教導孩子們識字,並讓他們把自己學的與父母討論,把父母覺得不對或有異議的地方記下來,回來說給守音聽。
這是知行合一的法子,也是對百姓最有用的法子,更是一邊教一邊學的法子。這就是守音自己總結琢磨的法子。
他,的確聰明!
。。。
。。。
第0章576傳藝(下)
熱熱鬧鬧的討論不停在這不知名的縣城四周擴散,那個小小的書院成了熱點,尤其是對百姓而言。那些種地的知識,可是實打實的,他們這些勞作在地頭的人,如何不知?
隨著討論越來越激烈,各種種地的知識匯總了起來。這些東西,華夏國早就有了,也曾廣泛傳播在中原大地之上。可是,掌握這些知識的是書生,而不是農民。
現在呢?卻是農民成了第一線的人,他們的孩子成了受益者。
當一冊冊嶄新的農家知識出爐後,那些農戶人家都從他們的孩子手中看到了。他們不識字,可那些孩子卻能夠簡單的講解,灌輸給他們。
在這種變相的學習下,書院雖只是百來個學生,可知識的傳播卻極廣,幾乎遍佈整個縣城。
這是守音的第一個動作,他的第二個動作在於衛生。衛生是醫學的基礎,守音無法把醫學傳給他們,因為那太難,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可衛生就不同了,如喝熱水、勤鍛鍊、愛乾淨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只是對比農業,衛生的傳播就不那麼出色了,許多人也不當回事,也就學院裡的孩子被強制規定,影響了一部分家庭而已。
雅閣內,百曉生看著守音的動作,大感欣慰。這傢伙入門時間不長,才十來年時間,可這份聰明勁卻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