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憂外患”的大敗局中,可能連一天好覺也沒有睡過,自然也不可能有一天的快樂日子。
此人是中國歷史上備受同情的帝王。儘管他身上有很多招人煩的地方,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個體,崇禎在道德品行上,似乎完全符合明君的標籤。
這個衡量標準就在於:崇禎首先是一個有夢想的皇帝。他的夢想,從一開始登上皇位到他最後的亡國時刻,基本上沒有走樣,這在中國歷史上的眾多皇帝中,並不多見。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多的是開始有雄才大略但後來蛻化變質的例子,比如宋徽宗趙佶、隋煬帝楊廣都是如此。但崇禎不一樣,他從一開始就有不變的夢想,直到最後,始終在為這個夢想奮鬥不止,直至亡命,猶然不悔。
這是個有毅力、有血性、有志氣的人,與他之前出現的祖父輩、兄長輩——明熹宗朱由校和明神宗朱翊鈞——相比,作風迥異。終其原因,就在於他擁有著一個自己看來堅定如磐石的夢想——他想做個好皇帝。好皇帝的標準,就是帶領他的全體臣民走向一條中興的康莊大路,永葆太祖留下的萬世江山。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而崇禎確實也是在按照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的。於是,我們看到,在明史資料記載中,崇禎有非常值得肯定的一面,比如一生勤勉於行,勵精圖治,不好酒色,而且是一個標準的孝子。這當然為崇禎博了很多同情分。
促成崇禎成為一個有夢想的皇帝的因素有很多。但內因在於他的哥哥——本朝上任皇帝的過於怯懦無為,致使本朝的軍政大權,人事大權,財政大權甚至皇室安全的決定權全部落於太監之手。在崇禎十七歲登基以前,他過的是一種極度壓抑的生活。我們很難在史料中看見他在這個時候的活動,因為那時的舞臺並不屬於他。真正的舞臺給了他的,是在他十七歲那年,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突然的死去,讓這個一直沉默著,低調著,在擔驚受怕中過日子的弟弟突然擁有了機會,這是一個幸運的時刻,對本朝,對崇禎個人,都是如此。唯一在這個時刻大嘆不幸的,可能就是天啟一直寵愛、大權獨攬的司禮太監魏忠賢了。
崇禎最博人同情的好名聲和好運氣來自於他十七歲登基之後的那段日子。在維護皇權的戰鬥中,他亦步亦趨,非常穩健的利用言官的作用,成功的扳倒了當時專權一時的朝中大閹魏忠賢,(注意這一點:我們發現,用言官說事,也是魏忠賢在前朝天啟執政時對付東林黨的主要方法,在明朝數次大規模的黨爭與權利鬥爭中,所有的招法都如出一轍,這成為文官集團互相攻擊時一個特色,特別值得玩味,後來崇禎臨朝,我們會發現類似的招法將再次出現。)魏忠賢專權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幾年時間,但是已經敗壞了整個朝綱,也破壞了國運,特別對於那些被魏閹打壓了很多年的朝中所謂“清流”來說,崇禎的上臺,無疑令人振奮無比。崇禎上臺後,舉國在一種幻夢般的氛圍裡,從那一天起,“明朝中興”的夢想就根植在了群臣的心中。他們衷心擁護著這個年輕的皇帝,同樣的,在這個類似於肥皂泡一樣的精神寄託中,年輕人也看到了這個夢想絢麗的魅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勵志皇帝的另一面(2)
中興之路,似乎指日可待。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仔細分析一下,我們發現其實並非如此:在大多數人眼中,崇禎是很沉穩很英明的幹掉了這個本朝最大的奸宦,但是,即使是朝中最聰明最有眼光的人也沒有發現,這件事對於挽救整個明王朝的命運來說,其實並沒有決定性作用。事實上自明開朝以來,太監專權一時,再被新主幹掉的事屢見不鮮,前朝已經有好多例子:比如剛剛下臺的大太監馮保,早一點的劉謹,汪直,還有更早一點的曹吉祥等等。幹掉他們的主子,無論是神宗,英宗,還是武宗,都談不上是什麼高明的君主。太監專權,真正的內因不在於太監的能力有多強,而在於內閣制度的不合理。皇權在高度集權下的體制下的畸形發展,說到底了,這是個制度問題,不是太監個人能力來決定的。但是,明朝並沒有這麼思想前衛的臣子提出或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況,連前朝的第一中興之臣張居正都不能。明朝的臣子,都清楚一件事:無論你做出多大的貢獻,皇權是不能撼動的。遠有太祖臨朝殺盡功臣的前事,近有建朝以來第一權臣張居正死後的其派系的迅速敗落,都是臣子斗膽撼動皇權的樣本。在這個大前提,群臣只有一個念想,就是盼著在朝政腐敗時,有一個明君出現。這種念想是有傳染性的,不但臣子以此為真理,皇室成員更是如此。崇禎上臺後,扳倒了本朝自開國以來最厲害的太監魏忠賢,無疑是這種神話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