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住一條蜿蜒小道。白季庚拾級而上,一路蜂飛蝶繞,花香鳥語,好不快活。上得山來,眼前豁然開闊。迎面一座寺院,高大巍峨、金碧輝煌。正在徜徉,忽聽身後有人喊了一聲:“來人可是蓬萊客麼?”
這白季庚平日號稱蓬萊客,作詩文,俱落這三字為款。現聽有人呼喚,忙轉身看時,不覺一愣,看這人青衣布衫,高顴骨、黃麵皮,又瘦又皺臉鬍鬚又濃又長,相貌十分衰老。—只有那雙眸子,雖說小點卻神采四射、精光照人。白季庚暗想:那劉商年二十有六、七,此人為何這般老相?心中疑惑,嘴裡答道:“在下正是。不知……”一時竟不知如何稱呼才是。
那人拈鬚大笑道:“一看便知,愚夫劉家聲,有失遠迎啦!”
白季庚忙施禮道:“久仰劉兄大名,小弟有禮了!”
劉家聲連連擺手道:“哎,你我還是鄰村老鄉,你家公子居易常和我家湘靈一塊玩耍,你我不必稱兄道弟,未免俗了大家都叢詩林朋友,互稱詩友吧!”
白季庚這才想起,白居易曾經給他說過,東菜園的確有個流浪詩人劉家聲,只是沒有機會見得此人模樣,遂含笑點頭,心中道:原以為他詩品絕頂,名重天下,人亦一定瀟灑*。看來是人不可貌相啊!
劉家聲側身向後一指道:“聽說白大人又要升職,特備幾杯薄酒,不成敬意,權作為詩友送行吧!”手指處果然一座六角古亭簷斗拱、翹翅欲飛,亭中滿滿當當一席酒宴。
白季庚不安,忙道:“詩友盛情,不才誠惶誠恐!只是另有人相約在先了。。。。。。”
劉家聲笑了:“呵呵,白大人莫詫異,您當是來赴劉尚之約的吧?“
“正是。“
“不矛盾啊,劉尚乃我祖侄,他約在先,我送行在先。不要客氣,還有一位詩友未到,是否先隨愚夫去那寺中走走?”
白季庚歡喜道:“甚好。”
二人一前一後進得院內,看那古松參天,巨柏擎日,十分幽靜。大殿雕樑畫棟、鏤金錯彩,華麗莊嚴。殿內泥卜金身、重帳疊幔,香菸嫋嫋,令人肅然起敬。劉商道:“這臺頭寺乃南朝宋皇帝劉裕所建,其時北伐過徐,念徐州為其故里,遂於此處建一寺院,以慰思鄉之情。”
走出寺門,忽聽有人輕喚一聲:“詩友可好?”
白季庚迴轉身去,見是張建封和另外一人。
張建封忙介紹:“這位就是詩人劉商,別看年輕,其詩歌可老道得很哪!”
劉商忙與白季庚和劉家聲見禮。
劉家聲道:“請二位大人先遊覽一下戲馬臺,然後到我備的小桌小坐一下,也算是賞個臉,回頭再赴正宴如何?”
張建封道:“也好,先隨便走走,過會好有詩意。”
大家齊道:“甚好!”
戲馬臺位於南山山崗上,場地上營建了不少建築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詞、聚奎書院、聳翠山房和碑亭等,公元前206 年,蓋世英雄項羽滅秦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於城南的南山上,構築叢臺,以觀戲馬、演武和閱兵等,故名。戲馬臺佈局依山崗地形,逐步上遞,錯落有致。經山門,照壁上有“拔山蓋世”篆刻大字。東側高臺基上,置有銅鑄巨鼎一 座,上鐫“霸業雄風”。鼎呈長方形,雙耳四足重6.5噸,高2. 25米,長1.91米,寬1.51米。鼎腹鑄有歌頌項羽歷史功績的《 戲馬臺鼎銘》銘文一篇。一道琉璃瓦簷赭牆,連線東面兩處古樸 典雅的四合院。
東院稱“楚室生春”院,由穿廊、雄風殿和東西配殿組成。殿前立有西楚矚王項羽的石雕像,高2.85 米,頂盔貫甲,足踏 岩石,迎風雨立。雄風殿為“楚室生春”院正殿,殿前捲棚抱廈 的兩根蟠龍柱,系珍貴文物,是戲馬臺建築群中留存的古老構件 之一,雕工粗獷,造型生動。雄風殿後壁上嵌有一組“西楚春秋 ”壁畫,長14米,高1.3米,再現了項羽英勇悲壯的一生。
西院稱“秋風戲馬”院。戲馬堂是該院的主殿,堂周環以回 廊,24根丹柱繞堂排立,四壁為雕花窗欞。堂中屏風為“秋風戲 馬”圖;反映當年項羽在虞姬陪侍下,觀看士卒馳馬操練的場景。東配殿的壁畫,由144 塊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磚坯雕刻燒 制而成,長9米,高2米。項莊舞劍畫面,描述了當年鴻門宴的緊 張氣氛。西配殿為一大型壁畫,勾勒了兵敗垓下後霸王訣別愛姬 的離愁場景。
戲馬臺臺名碑石樹於臺頂重簷六角亭的風雲閣內,碑石高 2 米多。 崇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