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是一個可怕的開端。
二是焚書令不能解決封建與郡縣之爭。
焚書令的導火索只是朝堂之上有關封建制與郡縣制孰優孰劣的一場爭辯。分封諸侯的危害在未來,施行郡縣的危機在當前。分封諸侯到了若干代之後才會出現諸侯之間血緣關係疏遠相互殺奪的惡果;施行郡縣的危機在於,一旦出現*就會造成無人勤王的嚴重局面。所以,分封與郡縣二者各有利弊。秦始皇當年統一天下之始就曾經因立封建還是設郡縣發生過爭論,但是,因為秦始皇立場鮮明地支援主張郡縣制的李斯,所以,才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郡縣制。可是,封建與郡縣之爭並沒有因為全國已經普遍施行了郡縣制而宣告結束,以淳于越為代表的儒生仍然堅持封建制,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施行封建制才能鞏固政權。
淳于越是秦始皇時代堅持政治主張的博士代表。這些堅持自己政治主張的博士沒有因為秦始皇主張郡縣制而屈服,他們固執己見,堅信封建制是保證大秦帝國長治久安的正確制度。
秦始皇對博士相當重視。秦始皇時期,朝廷設博士官七十人,這在中國曆朝歷代幾乎是博士人數最多的朝代。但是,秦始皇建立“一人”政權,施行皇帝制度,他雖然廣蓄博士,卻不能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因為,秦廷博士大多數贊成封建制。而秦始皇希望博士們支援他的政治制度——郡縣制。一旦在政治制度的層面上發生衝突,秦始皇就不會從諫如流了。
秦始皇不採納博士們封建制的意見也不是大事。問題出在秦始皇不聽從博士們的意見,卻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達了焚書令。秦始皇沒有處罰淳于越,這是他的明智;但是,秦始皇妄圖用焚書的辦法杜絕博士們的意見,杜絕天下人對政治的評議,卻是最愚蠢的辦法。
中國歷史上大多數士人都反對焚書。
我們不妨看看兩首古詩,看看古人是怎麼看待秦始皇的焚書令的。唐人章碣寫有《焚書坑》詩: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此詩首句的“竹帛”代指書,秦代的書都寫在竹簡、木牘之上,所以“竹帛”就代表了書。“煙銷”,指書已被焚。“帝業虛”,指焚書的結果並不像秦始皇所想象的那樣能夠愚民,反而使大秦王朝的帝業受到極大傷害。
第二句“關河”指江山。“空鎖”,指白鎖。“祖龍”,指秦始皇。全句說秦始皇千方百計地防範天下的讀書人,結果只矇蔽了他一個人,使他誤以為“焚書”可以愚弄天下百姓。其實,一點作用都沒有起到。
第三句“坑灰未冷”,指焚書不久。秦始皇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下達焚書令,三年之後秦始皇死去,四年之後秦末大起義開始。“山東亂”,指天下大亂。
第四句“劉項”,指劉邦、項羽。“原來不讀書”,諷刺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失敗。
全詩譏諷秦始皇焚書杜絕言論,企圖讓秦朝基業萬世永存。但是,沒有想到最終推翻秦朝的劉邦、項羽根本就不讀書,焚書對他倆完全不起作用。焚書,搞文化專制,最終秦朝卻被不讀書的起義者所推翻。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三十一 焚書坑儒(5)
還有一首無名氏寫的《焚書坑》詩:
焚書只是要人愚,人未愚時國已墟。
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讀兵書。
秦始皇“焚書”本來是要施行愚民政策,結果人未愚而國已滅。因為秦始皇禁錮天下的讀書人,卻擋不住“一人”不愚,這個人就是劉邦手下最有名的謀士張良。張良從黃石公那裡讀了兵書,知道如何用兵天下。僅此“一人”足以置大秦帝國於死地。
從後人的兩首焚書詩來看,秦始皇的“焚書”絲毫沒有阻擋大秦帝國的滅亡,只留下了一個兩千多年來為人譏笑的話柄,一個引人深思的歷史教訓:愚民不能鞏固統治。
第二,“坑儒”之說不準確。
“坑儒”在司馬遷的《史記·儒林列傳》被稱作“坑術士”(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這裡的“術士”是指儒生之中主張陰陽五行的一批人。
東漢王符的《潛伏論·賢難》篇也稱:“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王充把“焚書”稱為“誅偶語”,把“坑儒”稱為“坑術士”。
“術士”是方術之士,“儒生”是儒家士人,這兩個概念有聯絡也有區別。“術士”也讀儒家經典,但是,“術士”更多是精通方術。盧生、侯生都是為秦始皇尋求仙藥的方術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