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商王朝,殺暴君商紂王,但是,天下人並無異議,反而稱讚商湯和周武王的所作所為符合道義。衛君弒其父,但是,衛國卻稱讚衛君的盛德,連孔子評論此事時都不認為子弒其父為不孝(高曰:臣聞湯武弒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弒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
歷史最有說服力。趙高非庸才,他講的歷史故事對胡亥影響重大。因為兩組歷史故事一是臣弒君,二是子弒父。以臣弒君“不為不忠”,以子弒父“不為不孝”。弒君弒父都能做,何況殺兄稱帝呢?胡亥能聽不進去嗎?這些堂堂皇皇的歷史事件,為其政變蒙上了一層正義的*布,使胡亥不致做賊心虛。
將神聖的靈光打在小丑的嘴臉上,藉以行其奸,這似乎成了歷史上一些奸邪小人遮蓋其醜行的常規做法。
利害關係往往最能打動人。趙高說了這些還不算,他還從正反兩面講了一番利害。正面講了兩點:一是“大行不小謹”,二是“盛德不辭讓”。什麼意思?做大事就不要被小節約束,有能力就不要辭讓,這是從正面講;反過來講,“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願子遂之”。趙高鐵齒鋼牙,完全從利害上誘導。趙高認為,胡亥是顧小忘大、猶豫不決,最終會為害自己,徒留悔恨。只有“斷而敢行”,才能“後有成功”。
歷史有時會玩弄一個惡作劇,讓一個平庸可笑的人物去扮演一個英雄的角色。於是,在一個短暫的時期裡,善惡、忠奸、美醜一下子都被顛倒,這樣的錯位甚至成為一個社會或者一個王朝分崩離析的重要原因。
趙高為了個人的利益託蔭,為了傍上一個能夠控制的政治“大款”,使出了渾身解數,搖唇鼓舌,胡亥終於敗下陣來。
於是胡亥同意了趙高篡改遺詔的陰謀。沙丘政變由此拉開了序幕,開始進入實際的操作階段。
但是,僅有趙高和胡亥兩個人的合謀,此事斷斷難以完成,還有一個關鍵人物——李斯。李斯是左丞相,手握大權。如果沒有李斯的首肯,誰敢篡改秦始皇的遺詔?李斯在沙丘即可抓捕趙高。那麼,李斯會同意趙高的這一陰謀嗎?
。。
三十五 李斯變節(1)
秦始皇沙丘病亡後,他生前令長子扶蘇速回咸陽處理後事的詔書並沒有發出,而是被趙高扣押。趙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蘇當上了皇帝,自己必定會受到冷落和排擠,所以,這道遺詔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唯有扶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證自己日後的飛黃騰達。於是,一個惡毒的計劃在趙高的腦海中逐步形成了。在大秦帝國最高權力的瞬間真空之際,趙高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三勸胡亥,威逼利誘,胡亥終於為趙高的話所動。同時,胡亥也意識到,若無丞相李斯的允准,此事萬萬行不通。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但是,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老臣、重臣,執掌朝政數十年,對秦始皇忠心耿耿。易立皇儲,篡改遺詔,發動宮廷政變,李斯會輕易答應嗎?野心膨脹的趙高將會怎樣說服李斯呢?
陳利害李斯變節 六過招趙高得手
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與轉折。但是,在趙高說服了胡亥時,李斯還矇在鼓裡。不明所以的李斯實際上已經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趙高不廢多大口舌就降服了胡亥,但這只是完成了篡改詔書“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李斯這道坎他也必須邁過去,否則,前功盡棄。因為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老臣,如果李斯不同意,胡亥同意了也是白搭。
李斯不像胡亥那麼容易被說服。李斯久經宦海,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且手握重權。但是,李斯也是凡人,也有權力慾望。
李斯和趙高的過招結果如何呢?
二人的過招經過了六個回合的往返搏殺。
第一個回合。
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趙高並沒有和李斯兜圈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對李斯說:皇上去世了,留下詔書讓長子扶蘇進京主持喪事,喪事完畢後即位稱帝,但是,這封詔書目前並沒有發出去。而且,皇上駕崩,他人並不知道,只留下一封賜給扶蘇的詔書,而玉璽在我手中。只要你和我口徑一致,我們就可以改立胡亥為太子繼承大統。你看怎麼樣?
李斯聽後大吃一驚,因為他從來就沒考慮過這種事情,怎麼回答趙高呢?李斯斬釘截鐵地說:“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警告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