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稱號問題,首先要解決這件事情呢?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嬴政這種做法本身,表明他的野心在極度膨脹,頭腦已經開始發熱了。秦始皇兼併六國後,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皇帝”一詞非他莫屬。以後,他還制定了一系列與皇帝有關的制度,如“制”、“詔”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獨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對皇帝的尊稱。皇帝的親屬也有了獨有的稱謂,皇帝的父親為“太上皇”,皇帝的母親叫做“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封為“皇后”,等等。與此同時,秦始皇還建立了與皇帝相關的禮儀制度,但是由於史料匱乏,它的原始面貌我們很難釐清。
另外,秦始皇之所以對自己的稱號如此在乎,還出於一個重要原因,即他急切地需要為自己正名。
正名是論證政權合法化的基礎。嬴政九歲回到秦國之後,就成為了太子異人的嫡子。這注定了他將來一定要繼承大統,成為秦王。因此,嬴政九歲之後應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自己將來當秦王做好文化上的準備。關於這方面的直接史料,我們目前無從看到,但是,嬴政少子胡亥受業於趙高,趙高本人是一位文字學家,而且深通法典。從這一情況來看,嬴政九歲歸國之後接受的教育肯定不差。如果我們這個推斷不錯的話,受過良好教育的嬴政當然懂得正名的重要性。嬴政的“議帝號”就是要正名。先秦諸子歷來非常重視正名,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正名”對維持整個社會秩序的穩定與有序,以及對老百姓的統治都有很大的意義。所以,嬴政統一天下後首先忙著為自己正名。
神化是樹立皇帝權威的必經之路。嬴政自稱“皇帝”,獨佔“朕”字,政令稱“制書”、“詔書”等,目的都是為了神化自己,透過這一系列的形式把自己和全體臣民嚴格區別開來,最大程度地把自己標榜得與眾不同,顯示出自己的獨一無二。這套神化造勢術,一方面源自韓非學說中的“術”和“勢”,另一方面則源自嬴政自己的政治需求。為了讓別人感覺自己的地位神聖不可侵犯,嬴政認為必須有一整套形式上的儀式作為神化自己的手段。
“皇帝”稱號本身就是在神化自己。“皇”是“天人之總稱”。嬴政不
要“泰皇”,但取“皇”,因為“皇”是尊貴之稱。“帝”是“天號”。
“皇”與“帝”合稱“皇帝”,神化的意義更為明顯。
聖化是樹立權威的又一條重要途徑。嬴政廢王稱皇帝,確有“稱成功,傳後世”、展示並炫耀自己功德的一面,但是,嬴政更改稱號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聖化自己,使自己成為天下一切崇拜的集中代表。
神化、聖化自己的基礎是皇帝意識。
秦始皇是一個皇帝意識非常濃厚的帝王。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帝王心態。在秦始皇的“皇帝”稱謂中,還有一種隱性稱號,即 “龍”。“龍”在先秦是一種神物,也是民間對“皇帝”的一種通俗稱呼。秦朝的臣民稱秦始皇為“祖龍”,《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今年祖龍死”一說,暗示秦始皇將死。秦始皇聽說之後,對“祖龍”一詞做了新的解釋:“祖龍者,人之先也。”這說明秦始皇預設“祖龍”指的就是他自己。
二十七 集權皇帝(3)
第二,壟斷心態。秦始皇壟斷心態極其強烈,在現實生活中獨斷乾坤。“朕”字在先秦是第一人稱的通稱,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到秦始皇之時,他便獨佔了表示自稱的“朕”字,使其成為帝王的專稱,並嚴格禁止他人使用。這表現了秦始皇強化“一人”的獨佔性,皇帝制度就是“一人”政體,皇帝是天下擅攬大權的唯一“一人”。秦始皇儘管只壟斷了一個“朕”字,但在實際上,這件事本身就充分體現了秦始皇的四海之內唯我至尊的思想。
正名、神化、聖化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強化現實統治。秦始皇創立的是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控制臣民,特別是控制被秦國兼併的六國臣民,這是秦始皇建國伊始的既定方針。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稱皇帝,壟斷“朕”字,都只不過是秦始皇控制天下的一種手段。秦始皇之所以選擇透過這種手段威懾天下,是因為他自己非常清楚,天下並不會完全臣服於他的統治。
皇帝制度的存在及其職能的實現,不僅僅依賴它所具有的物質力量,還需要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認同可分為主動的、自為的維護和被動的、自在的接受兩種情形。兩者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巨大的能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