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平方公里。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島嶼58個,佔該群島總面積的96.9%。整個島群呈北東走向依次排列。南部大島較多,海拔較高,排列密集,北部多為小島,地勢較低,分佈較散;主要島嶼有舟山島、岱山島、朱家尖島、六橫島、金塘島等,其中舟山島最大,面積為502平方公里,為我國第四大島。
5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舟山群島繁衍生息。唐代開始建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舟山群島素有千島之鄉的美稱。舟山群島是我國沿海航線中途的必經之地。舟山群島素有“東海魚倉”和“祖國漁都”之美稱。由於附近海域自然環境優越,餌料豐富,給不同習性的魚蝦洄游、棲息、繁殖和生長創造了良好條件。
舟山群島是浙東天台山脈向海延伸的餘脈。在1萬至8千年前,由於海平面上升將山體淹沒才形成今天的島群。群島的最高峰在桃花島的對峙山,海拔米。整個群島屬於低山丘陵地貌型別。海平面的升降,長期的海浪衝蝕,群島發育著海蝕階地、洞穴。舟山島上10米高的海蝕階地到處可見,30米高的階地更為清晰。普陀山島的潮音洞都屬海蝕洞穴。潮流像一個大搬運工一樣把大量泥沙搬運到群島的隱蔽地帶沉積,把幾個島嶼連線起來,形成島上的堆積平原。舟山島、朱家尖、岱山島都是由於海積平原的擴充套件形成的大島。
在大地構造上,舟山群島屬於華夏大陸的一部分,地層與浙東陸地相同,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岩構成,還有片麻岩、大理岩等古老的變質岩和新生代的玄武岩。第四紀以來,伴隨著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又沉積了海相砂礫層和淤泥灘堆積。
舟山群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這裡秀巖嶙峋,奇石林立,異礁遍佈,擁有兩個國家海上一級風景區。著名島景有海天佛國普陀山、海上雁蕩朱家尖、海上蓬萊岱山等。東海觀音山峰巒疊翠,山上山下美景相連,人稱東海第二佛教名山。島上奇巖異洞處處,山峰終年雲霧籠罩。枸記山島巨石聳立,摩崖石刻處處可見。黃龍島上有兩塊奇石,如同兩塊元寶落在山崖。大洋山島溪流穿洞而過,水聲潺潺,美麗的景點數不勝數。
舟山島東臨東海,西瀕杭州灣,而定海城位於該島的中段南側,它與鎮海和寧波市隔水相望。
定海也是歷史名城,是名副其實的千島之城。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東海海域,舟山群島中西部,共有個大小島嶼、120個礁,彼此掩護,互為犄角,東瀕大海,西控甬江,南引閩粵,北通江淮,海道輻輳。陸地面積554平方公里,擁有936平方公里海域和400多公里海岸線,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眾多深水良港可供開發,海洋資源十分豐富。遠古,與大陸相連,第四紀全新世早期,海面上升,始與大陸分離,盆谷形成海域、水道;山峰形成島嶼、海礁。定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海洋性特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水份蒸發大、多臺風。
地處中國海岸線中心的定海,屬南北海運和遠東國際航線之要衝,是中國內陸與世界主要港口通航最便捷的起航點之一。
處於中國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定海歷史悠久,早在5500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春秋稱甬東,屬越國,秦隸會稽、隋屬句章,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縣。宋熙寧六年(1073)置昌國縣,清康熙二十三年,稱舟山鎮,二十六年五月,康熙帝以“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御書“定海山”三字頒賜,詔改舟山為定海山,設原定海縣為鎮海縣,康熙二十七年置定海縣隸寧波府。在1840年英帝國主義對我國發起的鴉片戰爭中,英國侵略軍頭領璞鼎查帶著軍艦自香港出發北犯,8月26日攻陷廈門。9月下旬,英軍集結舟山洋麵,侵犯定海。10月初再犯定海,再次遭到定海軍民的奮力抗擊。當時,清軍愛國將領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等率領全島軍民和英軍拼命拼命撕殺,浴血奮戰,誓與島嶼共存亡,給英國侵略軍沉重的打擊。最後苦戰數日,壯烈犧牲,為國捐軀。
先烈們誓死保衛國土的英雄事蹟,永垂青史!
風光秀麗,景色迷人的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位於舟山島的東面,處在碧波萬傾的東海之中,如同一顆光彩奪目的寶石。普陀山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全島面積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聖、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遊勝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