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說明,目的是使我們對於飲奶安全的宣傳更科學,促進奶的消費,促進奶業的健康發展。 四、要看到問題的嚴重性,共同努力,儘快消除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奶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其間也出現了兩次“滑坡”,“八五” 期間,1992…1993年,由於政策因素的影響,糧食價格放開,取消了平價糧,實際上是取消了對奶業生產的補貼,而奶價沒放開,我們叫做“卡一頭,放一頭”,使牛奶生產成本增高,奶農利益受到影響,出現第一次“滑坡”,問題出現後,國家很快調整了政策,放開奶價,“滑坡”及時制止;第二次是“九五”期間1997…1998年,由於洋奶粉進口的衝擊,國產奶粉大量積壓,乳品廠虧損,收奶長期給農民打“白條”,出現了賣牛、殺牛,引起“滑坡”,這次下滑的幅度較大,奶類總產量下降了4%,透過1998年關於奶的宣傳和國家的扶持,奶業不僅很快恢復發展,而且有了今天大發展的局面。如果這次由於“有抗奶”、“無抗奶”的炒作和誇大宣傳,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影響到奶的“消費”,再加上關稅下降,洋奶粉的大量進口,將會出現“內外交困”的局面,如果再次出現“滑坡”,剛剛調動起來的農民養奶牛的積極性會再次受挫。奶牛飼養週期長,“滑坡”後恢復緩慢,對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的嚴重關切和警惕。我認為我們應站在“###”的高度,站在保護農民利益的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簡單的“有抗”、“無抗”問題。在媒體宣傳上加以正確引導,在行業內部強調自律,不搞炒作,大家共同努力,儘快消除負面影響,防止再次出現“滑坡”,促進我國奶業的健康發展。 不久,中國絕大多數牛奶企業陸續在一份《承諾書》上簽字,其中第四條更加嚴厲規定“對有欺詐行為(標註無抗,而查處有抗生素殘留)的企業向新聞媒體曝光。” 按照兩大協會的說法,這樣的炒作無抗奶必然會降低國民的營養水平,同時也打擊了正在起步階段的中國乳品工業和奶牛飼養業,使更多的消費者轉向消費國外產品,幫助國外乳製品趁虛佔領中國市場。 這種說法能站得住腳嗎?有關人士認為,“按照消費者的理解,他們會問,為了幫助中國民族乳品工業的發展,我們就應該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為國產牛奶捧場嗎?在這一場無抗奶之爭中,行業協會確實站在了中小企業的立場上了,本應該確切地告訴消費者哪些企業生產的產品是真正無抗的,本應該讓更多的消費者瞭解無抗奶的真相,透過權威的質量檢驗機構對所有乳品企業生產的產品作出有科學依據的檢測,並且將檢測結果公之於眾,讓那些達標企業的產品在經過這樣的程式之後進入市場。如此,既淨化了市場,也保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但兩大協會不僅都沒有這麼做,反而聯手叫停了無抗之爭,並且信誓旦旦地保證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牛奶是值得信賴的。 實際上,在兩個行業協會表態的背後是企業的影子。尤其是那些無論是從技術還是管理上都無法保證無抗的企業的影子。但是,行業協會此舉果真能維護中國乳業的整體利益,有利於抗擊境外品牌的大舉來襲嗎?這可能只是行業內一些試圖維護眼前利益的人的一廂情願。僅就此事而言,行業協會出面為企業護駕,看似維護企業權益,但從全域性的角度來看,其實並無助於中國乳品行業的發展壯大,對於一個幼弱的產業來說,成長的代價就是會有一大批沒有競爭能力的企業出局。而對市場準入技術門檻的尊重,是有利於產業在一個比較高的平臺上發展的。就此而論,儘管光明和三元打破無抗沉默也有自身利益的考慮。” 另外,宋昆岡在當時報告中表示:實現乳品“無抗”,大企業可以做到,中小企業也可以做到。早在2001年底,該協會400多家會員企業啟動原奶“無抗”工程,並被要求當作企業的頭等大事,儘快實現原奶的“無抗化”。目前,雖無確切資料說明國產無抗奶在乳品市場所佔份額,但是2001年初,中國消費者協會對來自北京、天津、上海、內蒙古、廣東、江蘇、黑龍江等13個產地的29個國產品牌的滅菌純牛奶進行的比較試驗表明:除對理化指標進行檢測外,還對鉛、硝酸鹽、亞硝酸鹽、抗生素等衛生指標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29個品牌的樣品均未檢出抗生素殘留。另據北京農學院前不久開展的“市售消毒純牛奶抗菌類藥物殘留的檢測”表明:來自北京幾個大超市的不同品牌、不同包裝、兩個生產日期的50個消毒純牛奶樣品檢驗結果是抗菌類藥物殘留陽性的樣品15個,檢出率為30%。 既然如此大規模地實現了無抗,那兩個協會為什麼還要對無抗叫停呢?這種態度讓諸多媒體和消費者還是心存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