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頁)
鄧良揖禮道:“謝陛下誇讚,臣不過據實而言,並無誇大其辭之意,漢吳一體,榮辱與共,還望陛下慎行之。”
孫休點頭道:“卿之言朕也深有同感,這樣吧,卿舟船勞頓,暫且先回館驛休息,容朕思量一二,即刻答覆於卿。”
鄧良明白,這是孫休要和吳國的大臣們商量了,畢竟出兵援蜀,對吳國而言,也是一件大事,總得給人間一點時間來考慮,不過鄧良倒不太擔心,他相信,方才他的那一番話,已然是打動了孫休,鄧良冷眼打瞧,在場的多位吳國大臣也是頷首默許,畢竟這件事已經上升到了蜀吳兩國生死存亡的高度,吳國想要置身事外,恐怕也是不可能的事。
當下鄧良躬身告退,行宮之內,只留下了吳國的一幫君臣。(未完待續。。)
第181章 爭議
看著鄧良遠去的背影,徵西將軍留平鼻孔裡重重地哼一聲,輕蔑地道:“伶牙利齒,巧舌如簧,蜀國就剩下這些人了,難怪都要亡國了。”
朝堂上的幾位文武大臣都面露出會心的微笑,吳蜀雖然是同盟,但相互之間卻未必待見,正如蜀人看不起吳人,吳人也從未正眼打瞧過蜀人,當然這個也僅限於私底下,背後的相互嘲諷顯然早已是一種慣例,當著蜀國的使臣的面,倒也沒人幹出失禮的事。
孫休也笑了笑,這樣的親和力顯然可以拉近與大臣們的關係,他道:“正如諸卿猜測的一樣,蜀主劉禪派使臣來是向江東搬救兵的,諸位愛卿如何看?”
留平性子最直,粗聲道:“他蜀國亡不亡,關我們什麼事,憑什麼要讓江東子弟們去流血,就算救蜀國下來,我們大吳又有什麼好處,難道蜀國肯割讓幾座城池出來?依某之見,一個字,不救!”
“你這是一個字嗎?”撫軍將軍步協斜睨了他一眼道。
留平臉一紅,不過他依然粗聲粗氣地道:“某就一個大老粗,斗大的字識不得幾筐,不過某就認個死理,沒好處的事,不幹!讓江東子弟流血流汗,那些誇誇其談的傢伙卻坐享其成,門都沒有!”
荊州刺史施績慢條斯理地道:“我倒是認為鄧良的話幾分道理,方今天下魏強而吳蜀弱,吳蜀聯手,方能保住天下平衡之勢,三足鼎立之局。始於赤壁之戰。正是因為當時孫劉合兵。方能擊敗瞭如日中天的曹操,才築就吳蜀魏三分天下的格局。今魏國強勢伐蜀,如果我們坐看蜀國滅亡,焉不知蜀亡之後魏會不會乘勢興兵伐吳?唇亡齒寒,一點也不假。陛下,臣以為蜀國需救,而且得儘快出兵,以目前的形勢。蜀國恐怕撐不了多久。”
孫休沒有點頭,也沒有搖頭,而是將目光投下了其他幾人,道:“諸卿可有其他意見?”
侍中張佈道:“方才留將軍所言也是有些道理的,話糙理不糙,咱們大吳可以派援助蜀國,但天下沒有白吃的筵席,蜀國總得拿出一點誠意才行吧,不想付任何的代價,空手套白狼?那就非常地抱歉了。江東將士的血可不是白流的。諸位所在的這塊荊州之地,想當年周瑜大都督率江東子弟浴血奮戰火燒赤壁才得以大敗曹操。劉備做了些什麼,坐享其成獨吞了大半個荊州,美其名曰是向江東‘借’的,但結果呢,卻是有借沒還,一賴賴了十一年,若非先帝英明果斷,趁著關羽攻打樊城的機會拿回了荊州,這荊州若是等蜀國還回來,還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眾人皆以為然,頻頻點頭。這劉備借荊州的典故,在江東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三歲的孩童都耳熟能詳,這與東吳刻意的宣傳不無關係。在江東版的收復荊州故事中,東吳是處於弱勢的一方,荊州一地,被劉備巧取豪奪了,這個老賴,說好今天還明天還,就是始終不還,開始的時候承諾著打下益州就還,可真得打下益州了,一樣耍無賴。孫權做為債主,為了討還荊州,求爺爺告奶奶,什麼招數都使盡了,就是拿這個潑皮無賴沒有辦法,最後被逼急了,兔子急了還咬人不是,乘著關羽北攻樊城荊州空虛的機會,一舉奪回了荊州。
天下人都在罵孫權背信棄義不守道德,我們江東冤吶,真的是冤死了,拿回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怎麼就成為了背信棄義,如果說有人背信棄義的話,那也只是借荊州不還的劉備,怎麼結果卻是眾口一辭地譴責江東,沒有人去罵劉備這個無恥小人。
後來的事,就不用多說了,丟了荊州氣得劉備暴跳如雷,御駕親征要來討個公道,但卻被陸遜打了個落花流水,結果證明劉備他是自討苦吃,咱江東絕不是軟柿子任由他揉捏,天義公理還是站在咱這一邊的,要不當年諸葛亮還不是上杆子想和跟江東和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