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3/4 頁)
行人來往稀少,偶爾幾個行人也是踏著沒入腳踝的積雪,步履匆匆。
暮色來臨,空寂的街道上一騎快馬疾馳而過,急驟的馬蹄踏雪而行,激起一片雪霧,朝著晉王府的方向馳去。(未完待續。。)
ps: 正版讀者十分鐘後再看
第192章 出兵
其實諸葛瞻今天在朝堂之上也是十分地尷尬,雖然是當初向東吳求援是閻宇提議的,可諸葛瞻在中間也是力挺的,如果說有人要為此而負責任的話,諸葛瞻也是逃不了干係的。不過以諸葛瞻的身份,劉禪自然不能加罪,也就沒人去追究了。
但諸葛瞻心裡卻也很難受,說到搬東吳救兵,諸葛瞻是沒有一點私心的,魏軍大舉犯境,姜維獨力難支,如果這個時候東吳能出兵救援,那無異於是雪中送炭。
可結局卻不是諸葛瞻所料想的到的,雪中送炭的沒有,倒是來了落井下石的,吳國這背信棄義的行為,讓諸葛瞻的處境維艱,往簡單裡說,是諸葛瞻錯信於人,誤將奸佞當做良人,往深層裡說,是你諸葛瞻無識人之慧,治國策略出現重大失誤,當首輔大臣完全不稱職。
諸葛瞻感受到了肩上的壓力,決策失誤帶來的後果非常地嚴重,現在也只有他挺身而出,擔當起重任了,誰讓他是武侯之子,頂著諸葛亮的光環,別人可以退縮的時候,唯獨他不能。
劉禪是一陣欣喜,又是一陣憂慮,關鍵的時候諸葛瞻能挺身而出,也不枉自己這麼多年栽培於他,但劉禪同時也暗暗擔憂,諸葛瞻擔任的可是衛將軍,掌管宮廷禁軍,如果他要出征的話,那可是要帶走大部分的御林軍。一想到要削減宮廷的禁軍,劉禪就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諸葛愛卿若去,成都的安危若何?”
諸葛瞻道:“陛下放心,臣領軍前往。成都有輔國大將董厥領軍。自當安穩如山。”
劉禪無可奈何地點點頭。事已至此,成都的御林軍,的確是不到萬不得已不可調動,但現在局勢已真的是萬不得已,成都除了御林軍,幾乎沒有什麼可調之兵了。不過劉禪還是對諸葛瞻單獨領兵有些不放心,道:“何人可與諸葛卿同去?”
劉胤立刻上前奏道:“臣願領軍助諸葛都護一臂之力。”
諸葛瞻略感詫異,自己和劉胤的關係並不融洽。而且劉胤與侍中張紹走得很近,張紹是姜維一系的人,理所應當地諸葛瞻就把劉胤視作姜維派系,雙方政見不一,明爭暗鬥由來已久,但這個時候劉胤能挺身而出,確實出乎諸葛瞻的意料。
事實上諸葛瞻會錯意了,劉胤雖然和張紹比較親近,但他卻不是姜維派系的,雖然說劉胤和諸葛瞻的關係並不和睦。但在國家大義面前,劉胤可真沒有在乎什麼個人的恩怨。何況他來諸葛瞻,也談不上有多大的恩怨。
以劉胤對諸葛瞻的瞭解,諸葛瞻的品格是勿庸置疑的,在國家危難之時敢於臨危受命,嚴辭拒絕鄧艾的招降,怒斬鄧艾派來的使者,最後父子雙雙殉國,成全了諸葛一門三代忠烈的美名。但在關乎蜀漢存亡命運的錦竹之戰時,諸葛瞻表現出來的低階軍事素養同樣令人瞠目結舌,放棄有利地形,放棄堅守城池,避長揚短,與實戰經驗豐富的鄧艾在平原地帶進行決戰,幾乎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要愚蠢。
諸葛瞻就是屬於那種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人才,諸葛亮中年得子,去世之時諸葛瞻只有八歲,除了諸葛亮的名望之外,諸葛瞻幾乎沒有繼承到什麼,相反的在劉禪的刻意安排下,諸葛瞻的仕途一路順風,最後更是位極人臣,宮廷之中的政治權謀諸葛瞻或許不缺,但軍事素養戰鬥力只有負五的渣渣帶兵出去打仗,劉胤第一個不放心。
要知道,諸葛瞻所要面對的對手是吳國的最後一位名將陸抗,雖然陸抗現在還沒有成名,但劉胤知道,這位可怕的對手絕對不是諸葛瞻所能匹敵的。
所以劉胤才挺身而出,蜀漢現在已經是輸不起了,諸葛瞻領御林軍出征,倘若再兵敗的話,蜀漢就真的到了要滅亡的地步。
此時閻宇也出班奏道:“臣也願率本部人馬隨同諸葛都護出征,戴罪立功。”
劉禪很是滿意地點點頭,看來危難之時,忠勇之士還是不少,遂道:“好,准奏,著右將軍閻宇、安西將軍劉胤隨同衛將軍諸葛瞻出征討伐吳逆,朕在宮中坐等諸卿凱旋。”
出征的班子很快就確定了下來,以諸葛瞻領銜掛帥,右將軍閻宇和安西將軍劉胤為輔佐,蜀漢共調集了四萬五千人馬,準備征討來犯的吳人。
其中劉胤軍有三營,一萬五千人,閻宇此次從永安帶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