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部分(第3/4 頁)
東吳能夠在益州三國大戰之中不落下風,最終守住了入蜀的成果——江州和永安,控制了整個的巴東地區,這一戰果,對於吳國的君臣上下,還算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尤其是拿到了永安了,等於是守住了吳國西大門,從此吳國再無西顧之憂,這也算得上是陸抗取得的最大的功績了。
但陸抗卻顯得不太滿意,畢竟蜀中的這盤棋,在佈局的階段,吳國可是搶了先手的,並且一度在中腹佔據著優勢,可最後卻未能將這個勝勢維持下去,中腹失守,只能退守邊角,在內心深處,陸抗覺得這場博奕,自己還是輸家。
蜀中的局面漸漸地清晰起來,姜維收復了成都在內包括劍閣、涪城、雒城、綿竹之內涪水以西的大部分領土,鍾會則控制著閬中以為中心的巴西地區,陸抗則擁有江州和永安的巴東地區,益州三分,倒和天下三分沒有什麼區別。
但蜀國卻無疑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損失了益州一半的土地,卻意外的從魏國手中奪下了雍涼之地,這一手交換,顯然魏國是吃了大虧的,如果將天下都視作一盤棋的話,劉胤的這一手轉換,堪稱是妙手。
吳國雖有所得,但和蜀國的局面大優相比,也不過是小得而已,這讓當初躊躇滿志的陸抗此刻不禁是唏噓感嘆,悵然若失。
戰局穩定之後,三國之間相互攻伐的力度也明顯地降低了,三方似乎很有默契地選擇了停火休戰,各自****自己的傷口。其實在這種局面下,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也不再是明智的選擇,且不說各方的防禦體系已經牢固,單單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一點,就不得不讓他們各自有所提防,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貿然地發動進攻,只會讓第三方漁人得利。
就在此時,陸抗接到了東吳皇帝孫皓的調令,將江州和永安的防務移交給新任的西江都督施績,隻身返回了建業。
雖然陸抗對孫皓的這項調令很是莫名,而且帳下諸將也紛紛表示不解,但陸抗還是選擇了聽從王命,與施績辦理了交割之後,動身返回建業面聖。
船行至西陵,陸抗與劉胤曾不期而遇,但陸抗絲毫沒有意識到,在長江航道上那一艘毫不起眼的商船之中,竟然會是蜀國的驃騎大將軍雍涼都督劉胤,只是匆匆地一瞥,或許陸抗的眼光就曾從劉胤的身上滑過,但兩人最終是擦肩而過。
陸抗回到建業之後,立刻上殿面見吳主孫皓,遞交了自己的述職報告。
孫皓剛剛當上皇帝沒多久,由於他並不是從太子的位置上登基的,所以在朝中的根基尚淺,此時的孫皓,並沒有露出粗暴驕盈的本色,而是下令開倉賑災,救濟難民,縮減宮女,去奢尚儉,一時之間,美譽如潮,被稱之為令主。就連濮陽興和張布都暗自慶幸,認為自己選中的是一代明主。
陸抗回京之後,孫皓對這位功勳級的大都督很是客氣,噓寒問暖,讚譽有加,讓陸抗倒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
其實此次調陸抗回京,也並不是孫皓的意思,而是丞相濮陽興的主意。魏國那邊司馬昭病故,濮陽興認為魏國內部必有大亂,這樣的機會對於吳國而言,是千載難逢的,所以濮陽興策劃著在淮南荊州對魏國用兵,至於都督的人選,諸人都認為是陸抗莫屬。
陸抗現在是左大都督,一直負責蜀中戰事,雖然吳國在江淮地區有老將右大都督丁奉,但濮陽興和張布等人都認為丁奉老矣,恐難當大任,故而向孫皓請求,調陸抗回建業。
反正蜀中現在的戰局已經告一段落,短時間內也不會再有太大的交鋒,讓施績出任西江都督來代替陸抗的職位,也足以勝任了。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即位,洛陽城的腥風血雨自然也瞞不過吳國的細作,而司馬炎篡位之心昭然若揭,更是讓吳人看到了希望,任何的改朝換代政權更迭必然會伴隨著局勢的動盪國力的中衰,吳人都對此抱有極大的期望。
機會確實難得,陸抗也是這樣認為的。
三國鼎立的格局已經被打破了,最為羸弱的蜀國居然能在行將亡國之時發生了蛻變,在和魏國的對抗中搶得了先機,這無疑讓陸抗也看到了希望,天下大勢演變之時,誰能捉得住這個機遇,誰就有可能主宰天下。
陸抗接受了孫皓上大將軍的封號,這是他父親陸遜曾經的職位,東吳三軍的最高統帥,而從這一刻起,陸抗肩頭上重擔似有千鈞。
受命以來,陸抗積極地秣兵厲馬,準備著隨時北伐,但陸抗也明白,在沒有好的機會面前,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雖然司馬炎逼魏主曹奐禪位,多多少少在新立的晉國境內造成了一定的動亂,但陸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