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部分(第2/4 頁)
,立刻燃起了熊熊的大火,轉眼之間便可以將一艘乘坐上百人的大船吞沒。
在火海之中,晉兵痛苦地嚎叫著,許多人帶著火苗跳入了黃河,火雖然被撲滅了,但卻被黃河的急流無情地吞噬掉了。
儘管晉軍靠近了岸邊,但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始終也無法逾越高高地堤壩和堤壩後面的蜀軍。不進則退,在急流之中,無法登岸,那就意味著會被湍急的河水衝向下游。
秦晉之間的峽谷多以山巒陡崖為主,蒲坂津之所以成為渡口,完全是因為兩岸較為平坦的緣故,蒲坂津的附近,也只有十餘里的距離可供登岸,再往下游走,對岸又是陡峭的懸崖了,被衝到下游的晉軍船隻只能向東岸折返,還得在河水中劃出一條很長的斜線來,才能切回到了東岸去。
站在臨晉關的高處,就可以看到無數的船隻如同撞牆似地衝向黃河的西岸,但是很快地又被急流裹挾而走,折返回了下游。從東岸到西岸再回到東岸,晉軍的船隻似乎在做著無用功,不過在這個過程之中,許多的船隻不是被摧毀就是被吞沒,許多的晉兵離開了東岸之後就再沒有機會回到東岸了。
天色將晚,晉軍第一天的渡河行動以失敗而告終。(未完待續。)
第663章 兵臨潼關
晉軍在第一次渡河的行動中損失慘重,人員的損失倒在其次,主要是渡船的損失較大,被蜀國擊沉的、燒燬的、被巨浪打翻的、自己相撞沉沒的,所有的損失加在一起,竟然超過了一半。
沒有渡船,讓晉軍的渡河行動難以為繼,蒲坂津周圍的船隻已經被胡奮網羅一空了,再想湊到足夠的船隻渡河,短時間內是無望了。
同時,這一次的渡河失利,也讓胡奮看到了渡河作戰絕不是他想象的那般輕鬆,蜀軍在西岸防守嚴密,再加上水流湍急,晉軍想攻取一片灘頭陣地相當地困難,而無法在西岸立足,晉軍在東岸集結再多的軍隊也是無用。
胡奮悲哀地發現,看來攻入關中的首功,註定是不會屬於他了。
┄┄┄┄┄┄┄┄┄┄┄┄┄┄┄┄┄┄┄┄┄┄┄┄┄┄┄┄┄┄┄┄┄┄┄┄
羊祜是三路人馬最後一個發起進攻的,這和羊祜的職位有關,他原本是荊州都督,接到命令之後,才動身趕往洛陽,而鎮南將軍杜預則本來就駐守在南陽,所以他第一個出兵攻打的武關,幷州刺史鎮北將軍胡奮則是要比杜預慢了半拍,他原本就駐防在河東郡,只是為了收集船隻,才會比杜預遲緩了一點。
比起他們來,羊祜則晚了很多,趕到洛陽之後,接收軍隊再趕往函谷,等他對潼關發起進攻的時候,至少也要比杜預和胡奮晚了小半個月。
不過羊祜的軍隊數量可是其他兩路的總和,顯然司馬炎也將進攻潼關的這一路人馬視為了主攻,相比於武關和蒲坂津,潼關對於關中而言,地理位置更為地重要,一旦潼關失守,晉軍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抵長安城下。
所以司馬炎在選擇進攻點的時候,完全是以進攻潼關為主,其他兩路則是做為輔助,用於牽制蜀軍的力量,當然另外兩路如果能首先打破僵局的話,司馬炎也是樂見其成的。
但關中例來有易守難攻的傳統,所以羊祜領軍以後,並沒有象杜預和胡奮那樣為了搶頭功而急著進軍,而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儘管函谷的道路艱險難行,羊祜還是徵調了大批的重型裝備,投石車、床弩、衝車、攻城車,轒轀車,各種的攻城器械應有盡有,十萬大軍配備著這麼多的大型裝備,走的當然不會太快,羊祜步步為營,不急不徐地推進到了潼關城下。
潼關位於關中的東面,因臨近潼水而得名,古稱桃林塞。它南依秦嶺,有禁溝深谷之險;北有渭、洛,匯黃河抱關而下之要;西有華山之屏障;東面山峰連線,谷深崖絕,中通羊腸小道,僅容一車一騎,人行其間,俯察黃河,險厄峻極。
潼關成為關城的歷史並不長,自秦漢以來,只知有函谷關而未知有潼關。潼關的建立與曹操有著莫大的關係,建安元年,曹操為了防備關中諸路豪強,廢函谷關而建潼關,從此潼關的戰略位置陡然間得到了提升。
建安十六年,曹操和馬超在潼關展開激戰,這場戰役關係到整個關中的得失,也主導著天下的走勢,結果馬超先勝後敗,潼關失守,整個關隴之地也易了手。
羊祜此次進攻潼關,自然是希望可以複製當年曹操的勝利。
在禁水東側,羊祜騎在一匹白馬上,手搭涼棚,向前觀望。從這裡可以看到潼關的全貌,巍峨高聳的關城就卡在峽谷之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