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部分(第2/4 頁)
此。”
陸抗道:“黃崇倒也是明智之人,明知不敵,自然不做無謂的掙扎,留下人馬去守洛陽,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吳軍此役殲敵並不多,總體下來,吳軍的傷亡反倒是漢軍的五六倍,不過陸抗顯然是不在乎的,殲敵多少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自己二十多萬的從軍,就算是傷損幾萬,也無關緊要,關鍵之中的關鍵,是拿下了虎牢關,這比什麼都重要。
在虎牢關,吳軍尚來不及進行任何的休整,陸抗就已經發布了新的命令,除了留下一部分的兵力來守虎牢關之外,二十萬大軍全部揮麾西進,直指洛陽。
虎牢關只是開啟洛陽的門戶而已,如果最終拿不下洛陽來,攻克虎牢關便變得毫無意義,只有攻克了洛陽,虎牢關戰鬥的價值才會體現出來,所以陸抗才不敢有半點的懈怠,準備趁熱打鐵,進攻洛陽。
虎牢關距離洛陽,也只有百八十里的距離,如果戰馬跑得快的話,半天時間,已經足夠往返一次了,就算是步兵行進的慢的話,兩天之內,也足夠吳軍從容地抵達到洛陽城下了。
最關鍵的是,從虎牢關到洛陽,再無任何的險要可御,這也是陸抗當初選擇進攻虎牢關的重要一點,那就是虎牢關到洛陽一馬平川,只要拿下虎牢關,洛陽幾乎是唾手可得,如果從南線進攻洛陽的話,重關險隘,那才是真正頭疼的事。
接到命令的吳軍,火速開撥,望著洛陽城就殺了過去。
第1175章 渡河強襲
羅憲選擇的渡河地點是懷縣南面的廣武渡,此渡口因黃河南岸有廣武城而得名。
提起廣武城,那可是大名鼎鼎,天下皆知。廣武古城位於廣武山上,分為東西二城,中間隔著一道深澗,乃當年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武山山勢自河邊陡起,由北而南,綿亙不斷,峰巒尖秀,峭拔數十丈,朝霞暮煙,變態萬狀。北面,滾滾黃河緊貼山腳而過;西南,萬山叢錯,群峰崢嶸。這裡,不僅谷深坡陡,崖壁參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險,東北有敖倉之粟,南有重鎮滎陽,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爭之地。
當年楚漢相爭之時,漢軍趁項羽東擊各地之機,出兵奪取成皋,後屯兵廣武,阻楚西進。楚王項羽急忙率兵西來,亦屯兵廣武,和漢軍隔澗對壘,兩軍在此連番爭奪,相持數月,最終因楚軍缺糧,軍心渙散,加上韓信也出兵擊楚,項羽被迫與漢約和,以“鴻溝”(即廣武澗)為界中分天下。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指此鴻溝。
陸抗沿著黃河西進,自然不可能不考慮黃河北岸漢軍的威脅,但黃河千里防線,陸抗根本無法預知漢軍會從那一個渡口渡河,如果全面沿河防禦的話,吳軍的兵力又顯得不足,更何況陸抗最主要的進攻目標是洛陽,對於黃河北岸之敵,也只能是略加防範,在幾個重要的地方佈置重兵在行防守,比如虎牢關和滎陽,處於東西通道之上的要鎮,自然得重點防禦。
而且滎陽是吳軍的屯糧之所,吳軍從各地調集來的糧草都集中屯放在滎陽,然後再向前線轉運,滎陽之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蛇打七寸,劉胤選擇的攻擊點自然是吳軍的要害之處,滎陽是聯結東西的通道,更是吳軍的屯糧之所,如果漢軍拿下滎陽的話,吳軍不光是退路被掐斷那麼簡單,一旦失去了糧草供應,吳軍將會不戰自亂。
不過陸抗又焉能不重視滎陽的防禦,黃河防線太長吳軍兵力有限無法兼顧,但守住滎陽一城,陸抗卻是有信心和把握的。
陸抗安排平東將軍張象為滎陽守將,平寇將軍蔡敏率兵三萬駐守滎陽,而虎牢關與滎陽相距不遠,一旦滎陽有事,駐守在虎牢關的鎮南將軍伍延便可隨時增援,互為呼應。
羅憲接到命令之後,立刻佈署渡河作戰之事宜。
既然確定要從廣武渡河,羅憲首先就派出了斥侯兵,乘著小船,連夜潛渡過河,探明南岸的狀況。
斥侯兵很快地就傳回了對岸的訊息,吳軍受困於兵力不足,只能是重點防禦滎陽和虎牢二城,至於黃河南岸的廣武,吳人壓根兒就沒有派什麼人馬駐守,只是留有一支數十人的巡哨隊伍。
羅憲哈哈大笑道:“真乃天助我也!”於是下令派一支精銳的斥侯小隊過去,首先將吳人的這一支巡哨給幹掉,而後調集渡船,晝夜不停地運送人馬過河。
張象派出一支巡哨的隊伍在黃河南岸監視漢軍的動靜,憑著這幾十個人,擋當然是擋不住的,不過張象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漢軍的動向,以做好應對之策。
羅憲自然不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