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實在便宜,實在經不起誘惑,才買下了該公司。雖然這筆投資短時間內讓巴菲特獲利頗豐,但最後他終究發現這種一味貪圖價錢便宜的投資方法並不是理想的投資模式。
他說,除非你是清算專家,否則投資這類股票簡直愚不可及。
第一,雖然這樣的低價格當時看起來很合算,可是從長期來看一點都不值得。因為這種瀕臨破產的企業問題纏身,通常是一個問題剛剛解決不久,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就像廚房裡的蟑螂一樣,你雖然只有看到一隻,但實際上絕對不僅僅只有一隻。
第二,開始時你購買該股票的價格便宜是一大優勢,但很快這種價格優勢就會被企業不良的經營業績所侵蝕。例如,本來是一家價值1000萬美元的企業,如果你用8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來,當時確實很合算,但前提是你必須馬上把這家公司處理掉,無論出售還是清算都行,這時候你得到的獲利會很可觀。可是如果你想把它經營10年,或者必須化10年時間才能把它處理掉,那麼一開始你能得到的那點可觀獲利全部貼進去還不夠。
巴菲特提醒說,千萬別以為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他個人也是在經歷了慘痛教訓後才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
就在購買伯克希爾紡織公司之後不久,巴菲特又接二連三地買下了巴爾的摩百貨公司、科恩公司(Hochschild Kohn)、多元零售公司等,當時買下來的價格都非常低,而且經營人才也非常一流,甚至在交易過程中還有一些附加優惠,如房地產增值、運用後進先出法核算存貨的商品升益等等。可是很快就發現不對,他最終用了3年時間才以成本價脫手。其中,多元零售公司最終併入了現在的伯克希爾公司。
所以巴菲特總結說,他的個人經驗認為,用合理的價格買下一家好公司要比用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家普通公司好得多。
有了這樣的教訓後,巴菲特後來無論投資公司還是買股票都不但要選擇最好的公司,而且這些公司必須擁有明星經理人。當然其前提是價格要合理,但不再追求越低越好,而是強調從長期來看物有所值。
他反覆強調說,一個明星經理人在遇到一家臭名昭著的企業時,通常是後者佔上風。作為投資者,自己能做的就是遠離這些企業和行業。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之所以會有這種“撿便宜”的動機,歸根到底在於對這個企業、這個行業不是十分了解。可是,如果你十分了解這個企業、這個行業,知道該股票的底牌,雖然不至於依然會這麼貪婪,可是投資回報率通常也不會很高。
巴菲特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演講時說,怎樣確定投資專案是一個很難作出的決定。就他而言,對於一個他不敢確信、不理解的東西是不會購買的;可是如果他對一個東西非常確信,也不一定會買,因為這些東西的回報率不會太高。一般來說,他會偏重於對感覺“40%回報的企業來試手氣”。實踐表明,投資這樣的專案“我們的回報不是驚人的高,但是一般來講,我們也不會有損失。”
他舉例說,1972年伯克希爾公司買入喜詩糖果公司時,當時該公司的年銷售量是1600萬磅,每磅銷售價格美元,稅前利潤400萬美元,而伯克希爾公司的買入成本是2500萬美元。
初看起來,這筆投資的價格好像並不低,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認為,該公司有一種還沒有開發出來的“定價魔力”。
他盤算說,如果現在每磅美元的喜詩糖果能夠把價格提高到美元賣出去,是輕而易舉的事。而不要小看這每磅美元的漲價幅度,1600萬磅就可以額外增加利潤480萬美元。
這樣一算,它原來每年的稅前利潤400萬美元實際上應該看作是980萬美元。這時候,2500美元的買入價格就是合理(划算)的了。所以,巴菲特作出這項決策時沒有諮詢過任何人,很快就拍板了。
【巴菲特智慧結晶】
巴菲特認為,股價便宜不能看絕對值而要看相對值。從絕對值看,便宜的股價有可能意味著這是一隻垃圾股,這筆投資是菸屁股式的。他以喜詩糖果公司的買入決策為例,說明了怎樣看待這種相對性。
。 想看書來
選擇A股H股價差大的股票
中石油的A股和境外股的價格差別曾經達到1倍左右,這太瘋狂了,這就意味著用一美元和兩美元在買同樣的東西。當這種情況出現時,這就是個訊號,肯定有些事情不對了。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現身說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