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巴菲特現身說法】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股票就是要投資該公司。所以,股票投資一定要有長遠眼光,不要因為急功近利而犧牲掉長期利益。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8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很少有其他上市公司的公司管理層能夠像伯克希爾公司控股的那些公司一樣,能夠如此自由自在地經營管理。究其原因在於,伯克希爾公司股東幾十年來一直都相當穩定,他們崇尚的是長期投資,甚至願意至死不賣。
所以巴菲特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公司管理層可以用一輩子時間來籌劃管理,而不用擔心這個季度的業績考核能不能通得過。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並不表明伯克希爾公司不關心這些公司的經營現狀,只不過不希望用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利益罷了。
巴菲特實事求是地說,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公司管理層都很富有,75%以上的人都已經相當有錢,他們完全不需要依靠這份工作來養家餬口。他的意思是說,他們之所以還從事這項工作,靠的主要是責任心和成就感,所以他們把這份工作看得很重,會竭盡全力把它做好。
巴菲特舉例說,就像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東尼·奈斯利一樣,如果有人想要教像東尼·奈斯利那樣的明星經理人去怎樣經營公司,實在是一件愚蠢的事。
事實上,如果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背後一直指指點點的話,伯克希爾公司旗下的那些經理人絕大多數可能早就不幹了。這就像最著名的運動員在場上打球時,教練在一旁指揮他如何打球、什麼時候該怎麼打球一樣可笑。
為了做到這一點,伯克希爾公司控股的那些上市企業完全沒有其他同行那樣的繁文縟節,公司管理層可以全心全意地安排個人行動,不需要向上級彙報就可以付諸實施。
與此同時,伯克希爾公司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簡單明確,歸納起來三句話:一是要求公司管理層像經營自己的公司一樣來對待;二是要求公司管理層把在該公司所佔的股份看作個人和全家所有財產來看待;三是在有生之年你是不可能把它賣掉或者兼併給其他公司的。在此基礎上,巴菲特要求他們完全不要被會計賬簿上的盈利數字影響經營決策,該幹什麼就幹什麼,明確每個階段什麼事情是最關鍵的。
巴菲特之所以這樣做,是基於兩點:一是這些明星經理人具有很高的素質,這在伯克希爾公司當初收購該公司時就已經做了充分考察,他們完全具備這個條件,否則該公司也不會被巴菲特收購;二是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的那些股東歷來主張長期投資,他們考慮問題的著眼點都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所以不希望過多關注一時得失而影響長期收益。
相比之下,其他投資者和上市公司就基本上做不到這一點。一方面,絕大多數投資者追求的是短期效應,中國股民買下股票後就巴不得連拉漲停板,等到自己丟擲該股票後又希望它下跌,然後讓自己有機會再次買進,他們基本上不考慮該股票10年、5年乃至1年及1個月後的業績和走勢。另一方面,這些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層也沒有長期戀戰的心理準備,不是擔心經營業績不佳、自己什麼時候被趕下臺,就是希望什麼時候經營業績上去了能夠見好就收,換個地方去做官。
應該說,這樣的現實與巴菲特面對的環境是不同的。所以巴菲特說,他從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成功經驗中看出了伯克希爾公司經營模式的優越性。他表示,他和查理·芒格絕不會要求東尼·奈斯利去怎樣進行經營管理,過去不會,將來也不會。
巴菲特說,他要做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計給東尼·奈斯利創造一個絕佳的工作環境,讓他能夠徹底發揮才能,去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而不是把寶貴時間耗費在無謂的董事會、記者招待會、分析師與投資銀行業的簡報上,也不用擔心公司經營管理的資金問題、信用評級、投資者對公司獲利的預期等因素。
因為歸根到底,伯克希爾公司對這些公司擁有絕對控股權,而巴菲特本人和伯克希爾公司歷來都是言出必行的,所以這些明星經理人心裡非常清楚,這些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權結構能夠保證這樣的運營模式至少維持幾十年,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會在什麼時候被一腳踢開。
巴菲特在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演講時說,如果我們做個遊戲,要求你們買入另一個同學10%的餘生,這時候你會選那些老爸富有或學習成績最好的同學嗎?我很懷疑。我想你肯定會買入那個你認為最有認同感、最志同道合的人。巴菲特的意思是說,不要因為短期內看這個人家庭富有或腦袋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