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改革開放以後,老百姓才有糧食吃,有衣服穿,但就是沒有錢花,沒有任何多餘的積蓄,大量的勞動力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在家閒置,本地沒有任何可以引以為榮的工商企業。黃淮海大平原是中國最適宜進行大農業的地區,但是大量的農村既有人口決定了不能很快地進行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大量的人口都依靠有限的一點土地生存,生產效率極其低下,土地成為維繫溫飽的惟一因素,只要這幾億人在土地上,就不算失業,我們國家並沒有把這些人算作失業人口,他們也不享受任何的社會保障。因此,這裡的貧窮和落後狀況就一直不能得到有效、快速的改變。
楊新海的家離縣城只有十五六公里遠,但直到初中畢業他還沒到縣城去過,他所見到的全部世界就是周圍灰褐色的村莊,他所經歷的全部生活就是一天到晚為吃不飽肚子而發愁,他所留下的很多記憶都是暗淡的、沒有任何色彩的灰色記憶。高中時,楊新海愛上了文學,這以後,他的語文成績一直比較好,後來,雖然中途輟學,但他的寫作還是有一定的基礎。楊新海落網後,曾在獄中寫過回憶錄,第一部分的題目是《鄉愁》,這部分主要是記錄他幼年時對家鄉留下的印象,一開頭寫道:〃我們村子的西邊,有一條彎彎的小河;小河上邊,有一座橋,那座橋給我留下了屈辱的記憶……〃
我們在楊新海家鄉採訪時,有村民告訴我們:楊新海小的時候不僅喜歡畫畫,而且還喜歡文學。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他生活在一個條件好一點的家庭,爸爸媽媽會為他萌發的繪畫天賦欣喜不已,會為他剛剛顯露的文學細胞而感到自豪,千方百計培養他,想方設法幫助他,為他提供成為畫家或文學家的機遇和條件。如果這樣,也許今天的他至少不會是一個人人喊誅的殺人犯、遭人唾棄的醜惡化身。罪惡的根源還是貧窮落後和缺乏教育,這些東西像是一塊巨大的土坯,牢牢地壓在楊新海這個剛剛鑽出地面的嫩草芽兒上面,把它壓得彎彎曲曲、七扭八歪。由於這種心理的萌發和膨脹,把他變成了一個畸形兒,形成了和常人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方法,慢慢地嬗變成了一個冷血殺手。
陰森的孤獨少年一
1983年暑假,15歲的楊新海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汝南埠鎮中學的高中班。離家遠了,離親人遠了,他仍是整天一個人默默地獨處,一副老成穩重的樣子,不苟言笑,從來不和別的同學打交道。他的模樣老是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這時的他,逐漸成為一個孤獨型少年。
原先讀小學時,學校離家近,楊新海放了學都是回家吃飯。那時,儘管家庭生活不好,但每當放了學回到家裡以後,母親總會做好了飯等著他,別管在家裡吃得多差,母親終歸會讓他填飽肚子,而且總會有母親做的熱湯喝,感受到的是家庭的溫暖。
上初中後,因無錢吃學校的食堂,每頓飯要往返三公里的路,他時常遲到。為了不遲到,後來他就寄宿在離學校不遠的一個表爺家,而這個表爺家能提供住宿,沒有人幫他做飯,他只好背上柴米在表爺家自己做飯吃。
上了高中以後,離家有四公里多路,再回家吃飯就更來不及了,花銷也相應大了一些。學校為方便學生生活,開設有大食堂,其他同學大都在學校食堂買飯吃,楊新海不行,他家裡連買作業本的錢都沒有,哪裡有買飯的錢?只能自己動手煮野菜吃或者燒飯吃。可是,學校只有大食堂,沒有為學生準備開小灶的地方,燒飯到哪兒去燒呢?剛開學的幾天,楊新海只有吃從家裡背來的涼饃,喝點開水充飢。每到學校開飯的時候,楊新海看到別的同學都高高興興地從學校食堂買了飯,吃得有滋有味,他自己卻躲在一旁吃涼饃,心裡就有一股說不出的酸味,更感到自己低人一等。星期天回到家裡,他埋怨父親為什麼把日子過得這樣窮?還說,要是再不能解決吃飯問題,這個學他就不上了。
父親說:〃海兒,你兄妹幾個沒有一個識字的,就數你聰明,有出息,是咱們家惟一上高中的人,你無論如何要堅持把學上下去,只要你願意上學,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應你!〃
楊新海說:〃你光是口頭上說供應我上學,我現在連飯都吃不上,你讓我怎麼上學?〃
父親說:〃我馬上就去為你找一個吃飯的地方。〃
父親說到做到,在這個星期天的下午,父親去了趟汝南埠鎮,在離學校500米遠的村子裡,找到他們家一個遠房親戚,是楊新海的表姐家。表姐家不僅離學校較近,而且經濟狀況較好,一家人也很熱情。父親竭力向他們誇獎兒子如何聰明,說這個孩子只要好好培養,將來肯定有大出息。表姐一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