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部分(第3/4 頁)
,可就是殊難預料的了。不過蕭遙此時決定坦誠相對,只用一句話便將日後可能引起的滔天巨浪統統消泯於無形,既起到了安撫楊過的作用,也為二人日後繼續聯手鋪平了道路,其中的好處日後細想時,恐怕也會感到慶幸了。
楊過心結既去,此時自是知無不言,而二人經此一變,相互間也覺得親熱了許多。楊過道:“大哥若是擔心身份洩露,那我回去就將那封信給銷燬了便是。今後少林寺中除我之外,再無一人知曉大哥的這個身份。”
他見蕭遙並未說話,顯是默許,而眼神中凝思之色頗重,顯然心中所想已不在這上面,靈機一動,便知蕭遙定是急於知道方丈定下的對策,於是接著道:“早前我已猜到了大哥的身份,知道此次敕封,定是與你有關。只是有一件事,恐怕大哥此時並不知道,那就是少林寺現在正處於封寺狀態,合寺上下,都不再涉足武林中事。不過這其中的緣由,實不足為外人道。”
聽到此處,蕭遙不由得心中暗道:“莫非這不足為外人道的事情,說的便是當年玄慈鬧出來的那場亂子?”
一念未止,只聽楊過接著道:“這本是一件阻礙大哥計劃的事情,因為方丈他完全可以以此為藉口,來拒絕接受此次敕封。只不過後來,這件事情卻有了轉機。”
蕭遙眼前一亮,問道:“是什麼轉機?”
第三百八十一章 現狀
楊過道:“少林寺之所以選擇封寺,決意不再涉足武林中事,其原因便是因為當年的那場浩劫幾乎令寺中高手損失殆盡,少林寺內,再無什麼高手能像以前那樣,令江湖上的宵小之輩聞風喪膽。而一旦失去了這樣的威懾力,偌大的一片佛門淨地,豈不是就要淪為一個解決武林紛爭的鬧市了?正因如此,才有了少林寺自行封寺之事。”
“百餘年來,少林僧眾甚少在江湖上走動,少林寺雖仍被武林同道尊奉為泰山北斗,可那也只是虛有其表,仗著以往的威名罷了,根本沒什麼意義。而眾僧自然也是明白此節,雖然人人心中不平,但卻是無可奈何,因為這江湖本就是一個實力為尊、弱肉強食的地方,又豈會因為顧念你曾經的盛名而有所偏待?於是個個只能埋頭苦修,重新開始積攢力量。不過,少林寺畢竟是一座有著百餘年積澱的古剎,當年那一次損失雖然十分慘重,導致寺內人才凋零,但畢竟已經閉寺了這麼久,早就緩了過來,而在這段時間裡,寺內也確實不負眾望,出了幾個不世之材,到現在,已恢復了鼎盛時期六七成的力量,加上少林寺曾經積累下來的赫赫威名,現在就算重出江湖,那也沒什麼問題的了。”
楊過說到這裡,蕭遙已聽明白了過來,似乎少林寺在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後,實力已是有所恢復,於是自然而然地便萌生了重出江湖的打算,但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常年閉寺,不履江湖以致外聞不通,加上一直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契機,或許是為求萬全之慮,這才沒有貿然就復出。
而恰逢此時,自己卻帶著忽必烈的旨意,把對付全真教的詔安手段用在了少林身上。這手段對於時值鼎盛、兵強馬壯的全真教來說,誘惑力非但不大,反而就像是一個累贅,一個道義上的累贅。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全真教一旦接受敕封,那從今往後,便只能為武林中千夫所指,教天下人輕蔑jian視。如此一來,其結果弊大於利,這當然不是全真教所願意看到和接受的。
可少林寺不同,少林寺本就是遠闢江湖,近百年來從不插手武林中事,可謂是低調到了極致。而有了這麼一個前提在,那麼自然就甚少引起旁人的注意,當然也就不會跟全真教一般,一上來就被推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另一方面,少林寺雖說是清修之地,但它從建立伊始,不管是否自願,其實便都一直與朝廷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樣紛亂且微妙的關係,也確實會隨著朝代和環境的更迭,不斷髮生著或好或壞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取決於朝廷對於佛教的態度,完全與江湖草莽無關,武林中只能坐視,絕對插不上任何手,於是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情況下,江湖群豪自然便預設了少林寺這樣一個異於尋常門派的存在,那就是既承認少林寺在武林中的地位,卻又不會因此而妨礙少林寺與朝廷之間的關係。而有了這樣的一個意識在前,此次蒙古朝廷敕封少林寺為護國禪寺所引起的輿論動盪,自然便會減弱很多,與此同時,敕封后所產生的效果也並不會隨之減弱,可謂是雙贏之舉。
想到這裡,蕭遙心中頓時瞭然,而對於敕封之事,也算是徹底放下了心來。少林寺既然已經決定就坡下驢,打算藉著這次敕封重出江湖,那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