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看你說的什麼話,我去算什麼?我是想,你路途不熟,應該找個嚮導給你引路,所以就多備了一匹馬。不過,這個嚮導只能由你自己去找了。另外,這包袱裡面有些乾糧,你在路上會用得著。”
竹青想得周到,讓劉若風心裡感動,一股酸酸的東西涌到喉頭,他強行嚥了回去。“青姐,中秋節你們自己好好過吧,錦緞的銷路問題,我回來後儘快幫你解決。我走了,你——進去吧。”
劉若風在大街上找了個賣山貨的鄉民帶路,此人將近五十歲,自稱就在青城山下居住,對這一帶的道路爛熟於胸。
山民說:“公子,你要是急著趕路的話,應帶上兩個火把,夜裡照明。”
“好!”
兩個人出成都西門不久,天就暗了。
明月升起,藉著月華緩慢前行。很多時候,兩人必須下馬來牽著馬走。道路兩旁的曠野中,農家的燈火星星點點,有零星的狗吠,襯出寧靜幽深的秋夜。
劉若風分了些食物給這位山民,吃罷東西,山民的話多起來:“公子,你是外地人吧?你知道嗎,這一帶可是千里沃土!加上都江堰水利之便,真是旱澇保收啊。”
“天府之國嘛,我也聽說過。老伯,這裡的人們,生活應該不錯吧?”
“唉!公子,不瞞你說,土地雖然又肥沃又廣闊,但絕大部分握在大戶人家手裡,種地的人只能從他們那裡租地,要麼就成為莊奴依附於他們。我的祖上曾是農戶,因為捐稅太重,負擔不起,只得賣了田土,往山裡遷移。”
“為何捐稅這麼重呢?”
“一是朝庭徵得多,二是那些有財有勢的大戶們隱瞞了土地數量,最後落在我們這些小民身上的稅賦就更重了。一年的收成,要交出去十之六七。據老人們講,只有諸葛丞相治蜀的時候,情況要稍好一些。”
劉若風不再言語,他在思索。他出身寒微,又通曉史冊,知道下層人民生存的艱難程度。即便是在朝庭最體恤民生的漢初文景時期,有些地方仍有百姓餓死的情況出現,其它朝代,狀況就更為不堪了。“如此大好的河山,寬廣的良田,為什麼就無法讓老百姓過上象樣一點的日子呢?”誰能回答他?
經過一座索橋,牽著馬走在木板鋪成的橋面,晃晃悠悠的,下面的河水“嘩嘩嘩嘩”地奔流著。山民說:“公子,下面就是泯江。你不要害怕,這索橋雖然晃得兇,但卻是很牢固的。”
如果是在以前不會武功的時候,劉若風或許心裡會發虛;但現在的他,卻沒有感覺到一點兒害怕。——皆因他的內功已經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月兒西沉,兩人點起火把繼續趕路。田野間秋霜甚濃,山民加了一件外衣,而劉若風卻完全沒感到涼意。
終於盼到天明,道路上還沒有行人,兩個人便放馬疾馳。無奈山民騎術不精,跑了一段後便慢了下來。劉若風只得耐著性子隨行,也欣賞欣賞沿途的風景。
直至午後,遠遠地望見一簇拔地而起的群山,連綿起伏。
“公子,青城山就要到了。這可是一座天下名山,道門第一代張天師除魔斬妖,後來便是在這山上得道飛昇!”山民的介紹中頗帶有些自豪。
劉若風問:“老伯,青城山上現在還有道士修道嗎?”
“怎麼沒有?山上的道士可多著呢,聽說他們不但練丹,還常常練武。”
不覺間,到了山腳。劉若風付給山民三兩紋銀,山民千恩萬謝地走了。
山底有一排草房,住著幾名道士,專門負責接待上山進香的客人們,敬奉茶水,存放轎子或車馬。
一名道士迎上來,稽首問道:“施主,請問你是上山進香還是另有事情?”
劉若風道:“聽說青城乃天下名山,今日特意上山遊覽,順道瞻仰天師仙容。”
“歡迎施主!請施主將馬匹放在這裡,我們會好好照料。不知施主什麼時候下山?”
“這個……?要看我到時遊興如何,下山時間沒有定準。”
“不打緊,施主儘管乘興遊玩。”這道士又指著山體問:“青城山山系龐大,有前山、後山,後山之外還連著更廣大的山脈。從前山上主峰去也有兩條小道,左邊這條要近一些,會途經天師洞,有天師昔日修行的遺蹟,但崎嶇難行;右邊這條雖遠,相對好走一點,經過天師觀,是現在我們修道者修練的場所。走哪條道,施主請自行酌定。”
劉若風仰頭望望高聳的山尖,再看看天色,沿著道士所指右側的小徑攀登。
………【第四十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