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頁)
朝皇帝的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皇帝去世後,對外宣稱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並且在歷史的記錄中加以記載,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讓盜墓賊無法下手;陵墓不做過多的建築,不設定過多的隨葬品,不設定墓碑,使得皇陵外表看起來和普通的墓葬沒有區別;在記錄皇陵時只記錄蒙古貴族和皇族清楚的地名,讓外人很難察覺一切都是精心策劃的騙局。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的編造使得元朝這個漢族以外的朝代越來越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加上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瞭解,這就使後代很難了解歷史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原由。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推崇皇權,恢復了預造陵墓的制度。他將陵墓形狀由以前的方形改為圓形,以適應南方多雨的地理氣候。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後的明代諸皇帝的陵墓區大都集中在北京的天壽山,統稱為“明十三陵”。
明代前期嚴禁后妃參政,這個政治特點在葬制上也有所體現。在明英宗以前,除皇后附葬帝陵以外,其他宮妃大多殉葬而死。明朝這種殘酷的人殉制度,一直到明英宗後才被廢除。
明代對陵寢的保護,比以前更加嚴密和制度化。比如,圖謀要毀山陵的,不分主謀從謀一律凌遲處死;偷盜大祀神祗中御用的祭器、帷帳等東西一律斬首;山陵內盜砍樹木的斬首,家屬發配邊軍。另外,明代專門設有神宮臨軍,專門掌管陵寢保衛。還設有一衛駐兵屯軍保衛陵寢外部。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北京老百姓的葬禮以土葬為主,兼行火葬。北京地區流行火葬大體始於遼代。在北京已發掘的遼墓當中,曾發現火葬,是火化後又將骨灰葬入的大型墳墓。這是北方民族與漢族習俗融合的結果,當時在漢族中尚不普遍。到了元朝時,火葬較為普遍地在北京流行。所以明代仍是火葬與土葬並存。
一般說,大戶人家是土葬,而貧窮市民多用火葬。可見,火葬所以在北京流行,一是北方民族的影響,二是由於北京信佛教的人很多,佛教提倡火化;三是與當時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土地有限有關,所以連皇室宮女死後也用火葬。
。。
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
自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開始,中國曆代的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元代以前,長安、洛陽、開封都曾做過都城,其中長安的時間最長、朝代最多。南方的城市,如南京、杭州等也曾做過都城,但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大都是偏安朝廷或是短命王朝,遠沒有以北方為都的朝廷國祚長久。唯一的例外是明朝,朱元璋滅元之後把都城定在南京,但是朱元璋死後沒過多少年,他的四兒子朱棣就遷都北京,明王朝也得以國運昌盛、統治長久。
朱元璋選定南京作為都城的原因,主要和他的出身有關。朱元璋出生於安徽鳳陽,以江浙一帶為根基奪去了元朝江山,自然對南方特別看重。但是,朱元璋定都南京的決心並不堅決,他畢竟是一個具有宏圖偉略的皇帝,深知以南京為中心難以有效控制全國,更難以應對北方邊疆外族的不斷入侵。朱元璋採用了“封王”制,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北方各邊,擔負起剿撫夷狄的任務。
朱元璋在位期間,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後,朱元璋立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這就是後來的建文帝。老皇帝擔心皇孫年幼難以控制功臣勳舊,於是將大臣們誅殺殆盡,但沒想到駐守各地的藩王們日益強大。1399年,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發動爭奪皇位的戰爭。四年後,朱棣攻陷南京,宮中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失蹤。
朱棣攻下南京後,自己繼承皇帝位,是為明成祖。他下令大肆捕殺建文帝的舊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將他們全部族誅,妻女或發配邊疆,或賣為奴婢。朱棣還下令修改建文帝頒佈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建立廠衛,以表明他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而不是為了奪權。
由於攻陷南京的時候建文帝神秘失蹤,明成祖朱棣時刻不能安心,他一面清理南京建文帝舊黨,一面開始經營他的軍事與政治根據地北平。即皇帝位的當年,朱棣就改北平為北京,為日後的遷都做好準備。
北京曾是遼、金的都城,政治軍事地位突出。元代把首都也定在北京,稱為大都,北京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朝末年,受到常年戰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