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就行。
幹活的人一共請了二十個連帶工匠三十多人,這些人晚上都住在山上臨時搭的棚子裡,一天可是要管三頓飯的,加上村子裡關係好的,臨時過來給幫忙的,瑾娘她們每天要做很多的飯菜。虧著幫忙的人手多。
蔓娘把耀祖交給她婆婆帶著,自己直接住瑾孃家,幫著張羅,大伯孃三伯孃老二家媳婦,還有二伯家的二嫂三嫂,六叔家的弟妹,小妹。都過來幫忙,這人手就夠了。老三家的一直沒出現,聽老二家的說,老三在這邊幫忙,她帶著孩子回孃家了。那人總是很沉悶,跟村子裡的人交往不多,所以回來沒回來還真沒人知道。
人多炒菜就有點不合適了,瑾娘想著這幫人都挺能吃的,之前就想到了,找人用竹子做了大的蒸屜,一個摞一個的,下面大鍋放水,一次就能蒸很多。
想到前世那種快餐似地,多做幾個菜用木桶或者木盆裝著,每人一個大海碗,相吃什麼就打什麼,當然中午肯定有一頓紅燒肉似地大肉菜。就算炒菜也會放肉絲肉片,偶爾也買些雞鴨做上一頓。
這些幹活的,平日裡那會有這樣的待遇,每日倒是盼著早中晚的三餐,就是早上喝粥吃饅頭,就著瑾娘做的各種鹹菜拌菜,吃的香極了。吃的好了,每日自然幹勁十足。十分賣力。
這回房子蓋的很講究,攏共用了一個半月,瑾娘一直到房子蓋好了才過去看,平日光做飯就夠她忙的了。這段日子稍微長的一點點肉又瘦回去了。不過看到新家的那一刻心情是十分舒暢的。
35、新房
這段日子瑾娘一直忙著給上工的人做飯,根本沒有機會去看,而且現在天熱,那些男人幹起活來,總是穿著無袖褂子,女人就更不能去了,不過儘管如此瑾娘心裡還是有一張草圖的。
這處新宅可以算是瑾娘和楊震海兩人共同設計的,兩人在研究的時候瑾娘提出意見,楊震海進行解決,楊震海在這方面很是聽從瑾孃的意見,所以有些地方,做起來很麻煩,不過現在看起來效果不錯。
瑾娘是從宅院正前方過去的,因為是半坡地,為了防止以後水土流失以及地基的平整,坡下的土被送到坡上,鑿的實實的,再用石板鋪好,形成一個面積很大的院壩,壩上壩下落差有三米包裹了石塊,很結實。前方靠西的地方有一處石階,平日走路就從這裡上去,如果走車就要從東邊的道路走,一樣很方便。壩下形成一個半環形的土地,瑾娘已經決定在這裡種上一些藤本植物,再種上兩行灌木。
上了院壩,在東邊一角,有一塊圍好的花壇子,現在還是空空的,楊震海已經看好了一棵金桂樹,說是樹的形狀很漂亮,年頭也久,樹冠也大,等到花開的時候金燦燦的一片,寓意也好。只等明年開春的時候把它移栽過來,之前楊震海從山裡移栽過幾棵樹,都成活了,讓他信心十足,楊老爹看了也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種啥活啥,卻不知道這裡邊有水之母的作用。
院壩鋪的青石很平滑,根本看不出多少縫隙,留了這麼大面積,也是為了曬穀用。
房子是有東西中三路組成,中路是正院,三進的宅子,格式跟現在京城裡的房子差不多,就是四合院模式,倒坐房正房後罩房,都很齊全。
房子地基很深,房子蓋得也高大,是三正四耳的格式,正房高大進深有七米多,兩邊廂房稍矮進深五米,屋子裡看著都是很寬敞的,這個是楊振海定的,在不違制的前提下把房子建的寬敞。
一進院子是倒坐房,院寬四米五,靠牆的地方留了花壇子,其他都是青石鋪地,二門是個垂花門,線條簡潔,雕刻的花紋。
整座院子的木作使用的是核桃木,是那種念頭久遠的呈現出紅葡萄色的核桃木,瑾娘不知道楊震海是從那裡弄來這麼多核桃木,不過瑾娘知道當初楊震海買木料的時候從她這裡拿走了一千兩紋銀,買了木作和傢俱用料,也是這新房最花錢的地方,要知道其他青磚瓦片石料,林林總總加在一起也才一百多兩。
不過這錢花的多,可是效果很好,整座宅子沒刷色漆,沒新增彩畫,只在木料外面刷了桐油防止蟲蛀,一切都保持原色,房簷窗戶上面雕刻了各種跡象圖案,裝飾起來典雅不突兀,青磚黛瓦,暗紅色門窗迴廊,形成了一副漂亮的景色,整座院子顯得大氣穩重,還隱約帶著一股鄉野的粗放。
二進院是極大的長方形院子,一進二門右側是一口水井,上面一樣用木質六角亭子遮蓋,因為在半山上打井井打的深,往下一看黑黝黝的,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們運氣好,這口竟然是一口甜水井,水清冽甘甜還異常純淨。井口是用青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