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旁窺伺多時的多爾袞終於完全對吳三桂放了心,而大順軍的戰鬥力也已大體掌握,一切就緒。清軍以多爾袞最嫡系的兩白旗騎兵為先鋒,三吹角,三吶喊,萬馬奔騰殺奔而來,氣貫長虹,銳不可當。吳軍再度振作,與清軍合力共戰。大順軍英勇拼搏,頑強抵抗,大勢卻已不可挽回。李自成策馬而走,二當家劉宗敏中箭身負重傷,全軍潰敗而逃,清吳聯軍乘勝追擊四十里。
此戰可以說正式拉開了清人入主中原之路,又因北方實力最強的兩個漢人鼎力相助,讓他們極其幸運地打響了第一炮,也為今後奪天下定下了一個輕鬆的基調。李自成與吳三桂的PK,太具有代表性了,簡直就是明末清初內部鬥爭最生動的寫照。
原來官匪之鬥是可以超越民族利益之上的。不僅吳三桂,明體系的人士大都持這種觀點,連那名聲超亮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也不例外。清人過來消滅起義軍是幫忙,應該感激才對。這嚴重阻礙了他們對清人入關本質的認識,等到終於清醒時,一切為時已晚。
李自成堪稱中原抗清最有實力者,他的大順軍戰鬥力中原之地尖中尖了,沒想到在滿洲鐵騎面前,依然不堪一擊。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事!人們在討論興亡時,能夠找到很多原因,一般卻不願意過多講到實力的問題,其實這才是失敗的根本所在。就是其他方面錯誤都不會發生,如果實力不足,你還是打不過人家。擁有強大的實力,才是一個民族力挽狂瀾於既倒的根本保證,可惜當時的神州大地,只有一個字——“無”。就是這樣,代表抗清最高水平的李自成們還一再犯錯,失誤連連,那你還靠什麼去抵禦外敵入侵呢?
吳三桂恰是民族背叛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他本可以成為大明的支柱,卻因這樣那樣的原因,最終成了本民族徹頭徹尾的投敵者,反過來比征服者還要不遺餘力地*本民族的反抗,取得一個又一個加官晉爵的資本。當然還有更多人,連吳三桂都不如,強敵面前沒有一絲掙扎,迅速便降了過去,吃香的喝辣的,但人格上有什麼尊嚴?就連被稱為清初第一名臣的范文程,老婆都差一點被多鐸公然搶了去,幸虧多爾袞還有點起碼的政治頭腦,及時制止而作罷。這還是早就投清的最高等級漢人呢,可以想見中原民眾地位何等之低。不過,就那也不妨礙他們一批又一批爭先恐後降敵而去,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呀。毫不誇張地講,他們為清人定鼎中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後期更是無可爭議的主力軍。相較之下,英勇的反抗者也不少,但比起他們來卻是小巫見大巫了。
窩裡鬥更是加快了入侵者征服的步伐。李自成與吳三桂,華之北最有分量的兩大實權人物,不能同心協力共禦外侮,卻在外敵入侵的關鍵時刻,彼此間打得難解難分,反而給入侵者提供了更多的征服機會。多爾袞真是太應該感謝他們了,要不然怎能入得山海關,又拿下北京城,繼而佔領河北乃至差點奪取天下?這樣的事以後還更多。李自成逝世後,大順軍內部始終未擰成一股繩,直至二十年後全軍覆沒。張獻忠丟下的大西軍同樣如此,孫可望與李定國皆英才,卻因彼此不和,極大摧毀了西南抗清之局。還有李定國與鄭成功,要不是後者過於考慮小集團利益,真能合力攻下廣東,南方抗清之勢怎會沒有轉變的可能?至於南明,內部更是一塌糊塗,不值一提。面對如此對手,清人憑藉遊牧漁獵民族慣有的剽悍之氣與勃興時機奮發向上之力相融而成的優勢,豈有打不贏之理?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又把京城輕鬆取(1)
就這樣,多爾袞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及好得不得了的運氣,把父兄幾十年從未到得城下的山海關收入囊中,已經打破了大清征伐中原的紀錄,接下來就像布勃卡一樣,不停重新整理了。新的便是拿下中原王朝的心臟——北京。
過程驚人的順利,讓你不得不承認歷史就是如此刁詭。想那崇禎後期,即使衰敗不堪了,也未讓滿洲人攻下過京城,可戰鬥力超過明軍的新生力量大順之師,入得京城一個半月不到,便被滿洲人攆走了。猛一看,還真讓人難以理解,細思量,原來是吳三桂與李自成再次聯手送大禮罷了。
當初山海關戰敗,確實給了李自成以沉重一擊,但絕不是致命性的。不說他還有大批部隊分佈在京畿之外,就是他帶到關前的人馬被殲滅的也只是一部分。大決戰當天晚上,李自成退到永平(上次路程用了三天),收攏潰散之卒,又得數萬人馬,不少了,只是士氣已較前大為遜色也。
多爾袞並未窮追猛打,清軍主力攆了四十里就回來了,只派吳三桂帶著他的漢人部隊及少量清軍追趕而去,後來一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