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勝機怎麼又沒啦(2)
可你到底在想些什麼?為何如此猶豫?連你的手下們都不理解了,都在勸你了,你為何不聽?就算不過江,像有的將士說的,那咱向東打下南京,佔了江淮,斷了清廷的南北運道,絕了它的主要財賦來源,也成!六朝古都,虎踞龍盤之地,據此還能不比停留在湖南強?即使想與康熙南北分治,這裡也是更好的地方呀?可你仍然不聽,就在湖南窩著。
戰事最為關鍵的時刻,犯下如此大錯,致命啊!從此萬劫不復,咱們的康大帝就要守得雲開見天日啦。
吳三桂究竟為何不願過江,這方面缺乏明確史料佐證,難有定論。可能他真的老了,六十來歲的人了,不復當年勇了,更老成持重了,謹小慎微了,缺乏出奇制勝的膽略和破釜沉舟的勇氣了。
也許經營雲貴十幾年,視為根本,不願輕易放棄,也有點不敢放棄,覺得有此就踏實了;一旦過江北上,等於要拋棄這一切,開闢新天地了,成倒好,若不成,豈不兩頭空,進退失據?
何況俺已佔了半壁江山,又兵強馬壯,剛打得你康熙一敗塗地,憑此好好壓壓你,乾脆放俺兒子應熊從京城回來,再與俺談和算了,雙方劃江而治,南北二分,你做你的北皇,俺做俺的南帝,好得很嘛。要不然,俺可就過江了!
這種可能性是很大。因為老吳讓先前被他扣留的禮部侍郎折爾肯和翰林院學士傅達禮,給康熙捎過一封信,裡面咋說,不知道,但從康熙極端憤怒,並指斥其“詞語乖戾,妄行乞請”來看,肯定不是康大帝希望的來降了,但也不會是要求清廷投降,邏輯上講不通,如此,應該還是與和有關,並且提出了康熙絕不能接受的條件。
後來,吳三桂又透過西藏*喇嘛,為他向朝廷帶過一次話,加上康熙的反應,大致能看出,老吳確實主動提出過裂土罷兵的和談條件,以當時雙方實際分界線來看,不是劃江而治是什麼呢?另外還應包括放回兒子吳應熊,親骨肉嘛。
但康大帝豈能聽你擺佈?俺才是名正言順的一國之君,天下本來就都是俺的,是俺列祖列宗流血犧牲打下來的,你一個吳三桂亂臣賊子也,還想和俺較勁,甚至搞個什麼南北共稱帝,荒謬之至!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來呀,把吳逆的兒孫(吳應熊父子)一塊兒斬了,再把其關外祖墳也給毀了。吳三桂,朕與你勢不兩立!唉,老吳的夢想破滅了,兒孫也跟著完蛋了,勝機也稍縱即逝了。
有一點必須說明一下,吳三桂主動求和,時間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份,也就是吳軍一路勢如破竹,拿下湖南,剛到長江下游飲馬時!而且就是在和談無望,兒孫也被康熙砍了頭後,老吳也沒啥過江的意圖,還抱著個湖南寶貝疙瘩不放呢。
足見其雄心有多大了!也許起兵時他就根本沒想過要與清廷拼個你死我活,見好就收的心態早已紮根了,不管康熙答應不答應,能實際上劃江而治,很滿足了,什麼民族大義,恢復華夏,幌子而已。
只是機會錯過,永不再來,何況又是這等大機會,地位高,架子大,你吳三桂如此怠慢,它哪會再登門?自此,老吳迎來了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個轉折點,從頂峰開始墜落了。
而咱們的康大帝,又逃過了一劫,不能說一生的,也是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個劫。從此,在那千年一帝的人生旅途上,一馬平川,康莊大道任他行了。
大帝開始大反擊
且說吳三桂只在長江南岸飲馬,不過江,給了康大帝彌補不足、再準備再動員的絕佳良機,一條仍是以荊州為中心、長江中下游地區為重點的嚴密細緻的軍事攻防線,很快部署完成。其他戰場或重點防範地區,由八旗領銜、綠營主演的各軍也分別到崗到位。
這邊吳軍雖錯過了戰略上的決勝之機,但畢竟大勝之下,餘勇尚在,氣勢仍存。起先還保持著進攻的態勢,待清軍頑強抵住後,不可避免進入了相持階段,且迅速轉為清攻吳守的局面,主動權也隨之從老吳手裡轉入康大帝那裡去了。這也難怪,清吳PK,前者本就處於強勢地位,加之老吳在長江南岸又棄攻為守呢。
當時,清軍要同時在三個戰場作戰。老吳佔據的湖南,不用多說,肯定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戰場。此外,左翼東南福建、浙江與江西,有耿精忠相抗;右翼四川、陝西與甘肅,有王輔臣與老吳派去的大將王屏藩為敵。
雙方兵力到底有多少,清官方只統計了對方,自家的卻諱言,但又給人一個感覺,好像清軍遠少於吳軍。這就有點扯淡了,老吳大本營不過雲貴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