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1/4 頁)
畹目��ヂ罰�勻揮θ麼蠹頤靼祝��裁創蠹也荒芪剩俊�
譚人鳳比孫文年長,是同盟會中年齡最大的人,好怒易激動,這番話也說得不是全無道理,孫文一下子倒真被他說得返不上話來。頓了一頓,孫文說:“好吧,待各分會負責人到來開會時,可在會上商議整頓會務的事。”
譚人鳳說:“好,我要的就是這句話。”於是回報宋教仁,說已和總理說妥,開分會長會議時討論整頓會務之事,囑宋教仁將整頓的辦法早早整理出來,倒時拿在會上供大家磋商。
宋教仁說:“我在會上要說的問題多著呢,到時我自然一個不露,全都說了出來。”
但是各分會負責人及骨幹的會議並未開成,因為沒幾天,日本警方便知道了孫文在日本登陸的事,於是派人到宮崎寓所,請孫文離境。孫文仰天長嘆,只好匆匆離去,乘船赴新加坡。
孫文前腳剛走,黃興又接著去了香港。譚人鳳見說好的一切又落了空,他也不知孫文為何匆匆離日,大怒道:“孫文暗地裡悄悄潛來,又暗地裡悄悄潛走,是何作派,令人大為不忿!”
宋教仁說:“孫文走了,我等照樣幹革命,目前在東京的分會負責人有十一位,我們便將他們召集起來,另行協商革命大計。”
譚人鳳說:“好,就是這樣,將在東京的骨幹人物也請來,一同會商。”於是先往找趙聲說了開會的事,趙聲同意,譚人鳳又往來聯絡,約了林時爽、李伯中、陳勤宣、周瑟鏗、鄒永成等二十多人,這些人或是分會的負責人,或是熱衷革命的會中骨幹,會議地址便放在會員陳猶龍的寓所。
會議由譚人鳳主持,唱主角卻是宋教仁。宋教仁十分自信,以不容置疑的口氣提出了著名的“革命三策”:上策為中央革命,即聯絡直隸的新軍,以東三省的新軍與馬賊為後援,起義後一舉控制北京,擒獲滿清的首腦人物,然後立足京城,號令全國;中策是在長江沿岸各省同時並舉,佔領兩湖兩江之地後,兩廣浙閩可一鼓而下,然後揮師北伐,以搗虜廷;下策是在東三省或兩廣雲南等邊遠省份舉行起義,佔據邊疆要塞形成割據之勢,然後向內地徐圖發展,最後經艱難苦戰,推翻滿清。
宋教仁對三策作了一番說明,說:“上策險而難行,但見效可能最快;下策簡便易行,但見效最慢,為今之計,莫若徑行中策,用三年的時間在長江沿岸聯絡奔走、蓄積力量,然後一朝起事,當可控長江而與清廷對恃,此時武力北伐,便滅清有日。”
與會眾人對這三策的提法頗感新穎,一時議論紛紛,比較各策的優劣長短。趙聲籌思片刻,笑道:“遁初啊,我倒是同意以長江流域為起義的首選之地,但三年經營規劃,何其迂緩!如今人心思變,革命當如風急行,節奏太慢了,便可能大挫黨人的銳氣。”
宋教仁正色說:“三年時間,悠忽而過,真能三年經營,一朝成功,我覺得不是慢而是快了。試想滿清經營中原已經二百多年,人民多已淡忘了漢家衣冠,況且受專制日久,不知自由民主為何物,我等僅僅用三年時間就喚起了民眾,這還能叫慢嗎?”
五五 疾風來去惹憤怨(4)
趙聲搖頭,緩緩說道:“我慮的是軍心一旦有了反意,那能耐得了三年時間,到時不受控制便將揮戈而起,那我等的計劃不是落空了,到時措手不及,卻將奈何?”
趙聲這一說,會中許多人紛紛表示支援,不過仍有一部分同志感到趙聲說的“如風急行”,真要做起來困難太大,因此力持慎重、反對冒險操進。譚人鳳便打圓場,將宋、趙令人的意見加以綜合,提出“事權統一,責任分擔,不限時間”的原則,眾人一致同意,當下便議定實行中策,成立組織,定名為“中部同盟會”,作為沿江地區革命的領導機關。
五六 蜂起請願時(1)
此刻,國內朝廷方面宣佈資政院開院。
資政院只是個議政機構,沒有制憲權,但朝廷欲將其作為以後國會的基礎,所以院內三百名議員,欽定一百二十五名,其餘的議員均由民選或由各省選派。
資政院開院之初,國會請願案成為最熱門的議題。立憲派組織的第三次速開國會請願在這時達到了高潮。直隸、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先後舉行了數千人的###遊行,並要求本省的巡撫代呈請願書給朝廷。北京的請願活動是最熱烈的,遊行隊伍的人數也最多,除各省諮議局的代表參加外,歸國的留學生、應試的舉貢優拔生以及美日等國的華僑代表也都參加了請願遊行。遊行隊伍到資政院遞了請願書後,又高呼著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