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第3/4 頁)
風昌笑著又問:“袁公既然真心贊成共和,只要授意北洋軍反戈北向,共和便可立成,為何卻要作議和這個假樣子呢?”
唐紹儀說:“袁總理深思熟慮,既要順民意以興共和,又要顧及皇恩,不忍武力相向,怕因此而落下萬世千秋的罵名,同時袁公還有一慮,深怕朝廷退位之後,南方各省目的已達,卻卸磨殺驢,使得自己空勞神思,落得兩手空空,一無所有。”
張謇怒道:“袁世凱太也多慮,南方凡有點身份影響的人都表過態了,他還是這般不放心,他要怎麼樣?”
唐紹儀笑道:“我是一心一意擁護共和的,他放心也罷,不放心也罷,這次一定要將共和的政體定了下來,但問題是不能明說,明著那樣說,袁公就無法對朝廷交待了。”
趙鳳昌笑著點頭,說:“這好辦,轉個彎子就可以了。雙方可以約定,國體問題暫不涉及,由之後召開的國民會議解決,而國民會議由各省委派若干代表組成。如今光復的省份已有十四個省,自然都是贊成共和國體,清廷控制的省份只有七個,再加上蒙、藏、新地區,也沒有光復省份的票數多,這樣不是就等於已經將國體確定了嗎?”
唐紹儀、伍廷芳等一聽,立刻大聲叫好,豎起大拇指說:“高明,高明,即定了共和之制,又沒有明說,我們下來就按這個辦法談。”
每天談判的進展、議定的內容、簽署的協定等,都由唐紹儀電告袁世凱知道。袁世凱見議和一步步按自己設定的路子走著,禁不住滿心歡喜。唐又把南方各界都願擁戴袁為總統的意思如實稟報,袁世凱聽了笑咪咪的,預感到離總統的寶座越來越近了。
此時在俄羅斯首都彼得堡,清政府駐俄公使陸徵祥見國內革命,南北對峙,乃電奏清廷,請皇上太后自動引退,允許國內實行共和制度。紫禁城內的隆裕太后見奏後又驚又怕,慌忙找袁世凱進宮問策。袁世凱安慰隆裕說:“請太后放心,出使大員總愛說些超前的話,以博取開明的名聲,此折留中不發就是了。”
隆裕心下梢安,以為有袁世凱中心撐持大局,雖局勢動盪,但國事尚不止不可收拾。
哪知此時南方傳來了孫文回國的訊息。唐紹儀從上海發電到京,稱孫文攜巨資,帶著購於美國的鉅艦三艘,操艦者皆為留洋學生,艦中栽滿了武器彈藥,現在上海靠岸,不日將載軍北上天津,大舉興兵。
隆裕聞訊又是大驚,只得再召袁世凱,命他快快和南方議和成功,不要讓孫文率艦來攻。袁世凱恭恭敬敬,謹奉懿旨,心裡卻是暗暗歡喜,心想:“唐紹儀不愧是外交老手,這聲勢造得有聲有色。”
孫文回國的訊息在國內迅速傳來,引起極大的震動。孫文的確是乘兵艦到上海的,不過乘的不是新買的美國鉅艦,而是廣東省屬的兵艦,由廣東都督胡漢民親自陪同,從珠江口穿越臺灣海峽,直髮上海。
原來孫文在英、法等國活動多時,一無所獲,列強不但在政治上持觀望態度,在經濟上對中國的革命也不予支援。孫文大失所望,知國內各省紛紛獨立,於是急匆匆乘船,要回國去領導革命。
此時廣東已經光復,胡漢民與陳炯明分任廣東的正副都督。當南方各省紛紛宣稱獨立時,清朝的兩廣總督張鳴岐驚恐萬分,急召水師提督李準商量方略。李準說:“各處皆反,我們不如順應潮流,迎革命黨入境吧?”
張鳴岐大驚,說:“你我平過多少次黨人的起事,黃花崗之役,砍了多少黨人的腦袋,他們能饒了我們?”
李準被說得猶疑擔心,遂不敢再提迎革命黨入境的事。
這時惠州、汕頭、韶關、清遠、茂名等處黨人紛紛起事成功,民軍聯兵攻打廣州,未果下又退回各地,秣馬厲兵,準備再次攻打。遠在河內的胡漢民、廖仲愷、朱執信等寫了信給張鳴岐與李準,允諾不計前仇,催促張、李儘快反正。
張鳴岐苦思多日,見大清大勢已去,又不甘心投降革命黨,於是主動宣佈獨立,在衙門外掛起一面青天白日旗來,自任都督。
李準卻打電話給張鳴岐,說:“我已準備向革命黨投誠,迎他們入城,請大人好自為之。”當時廣州的精兵多為李準所部,張鳴岐因此大為恐慌,乃往找另一帶兵官龍濟光,問他:“你能否帶兵滅了李準?”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一 風帆萬里回(2)
龍濟光說:“李準兵精而多,我怎能滅得了他。”
張鳴岐知軍心已變,無可奈何下,搖頭嘆氣說:“廣州不能呆了,如此我出逃吧。”遂帶家小逃往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