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4 頁)
眾屬官自然是諛詞如潮,說總督大人福大命大,大貴而且大雅,正該在這兩廣形勝之地做官。馬屁拍得德壽受用無比,便哈哈大笑起來,吩咐備宴慶賀。眾官眉開眼笑,走向筵席。此時惠州府衙卻發來急電,稱逆黨孫文聚集大批幫會人物在惠州三洲田地方謀反,鄭士良為主帥,楊衢雲往來聯絡,孫文坐鎮臺灣遙為指揮,如今已攻破了清軍的沙灣大營,兵勢極盛,請總督德壽速派援兵,說不然惠州城危在旦夕,恐難以保全矣。
德壽大驚之下,面如土色,說:“北有洋人大打出手,南方卻又來了革命黨造反,這如何得了!”慌急無策,額頭冒汗。
陸師提督鄧萬林忙說:“大帥勿憂,量這些會黨人物難成氣候,如今屬下即帶兵往剿,大帥再命水師提督何長清前往助剿,不旬日間,這些逆黨的亂兵就可撲滅。”
德壽檫了檫額頭的汗,點點頭,急令師爺擬電文發給水師提督何長清,同時囑鄧萬林快快領兵出發,害怕遲延之下,亂黨成了氣候。鄧萬林答應一聲,即刻出督府帶兵趕赴惠州。
實際上,此時的鄭士良只有六百人馬,但鄭士良驍勇能戰,機敏果敢,實為天生的將才。他本是會黨人物,熟悉會黨兄弟的脾性,身上那股江湖英雄的豪氣又感染得大家一個個如虎如豹,因此上,初起之時便士氣如虹,乘夜撲入沙灣清兵軍營,將一千多人的清兵打得抱頭鼠竄,槍支彈藥之類便全為義軍所得。
沙灣大勝之後,鄭士良揮軍向惠州城進發。此時鄧萬林匆匆帶了兩千清兵趕到永湖攔截義軍 。鄭士良集眾大呼道:“兩軍相遇勇者勝、怯者敗,誰不奮勇上前,我便斬誰!”於是揮軍猛攻鄧萬林的清軍。
鄧萬林的清兵剛剛從遠處開來,人困馬乏,哪想到鄭士良勇猛如此、說打就打,倉促之下清軍兵士只想著逃跑,那敢應戰。義軍旋風一樣撲了上來,清兵潮水般掉頭就走。
鄧萬林騎馬舞刀,驅趕亂兵向前。鄭士良振臂高聲喊道:“擒賊先擒王,快殺鄧萬林!”
義軍兵士急問:“誰是鄧萬林?誰是鄧萬林?”
鄭士良說:“騎白馬的是鄧萬林,快快殺了他。”
義軍立時舍了其他人,從四面八方衝向鄧萬林,舉槍亂射,鄧萬林中槍墜馬,狂呼救命,兩個親兵忙抬了他落荒而走。其餘清兵鬥志盡失,發聲喊,一鬨而散,跑得無影無蹤了。
鄭士良接著領兵在崩崗墟打敗了清軍水師提督何長清的七千人馬,又擊退了前來圍堵的惠州防營,不到一個月時間,四戰皆捷。霎那間威名遠震,引得附近投奔義軍的會黨絡繹不絕,鄭士良的人馬迅速增加到了二萬多人,四周的清軍聞風喪膽。可惜義軍人多槍少,此刻滿打滿算,也不到兩千支槍,幾乎都是從清軍那兒繳獲來的。鄭士良便停止進攻,駐紮在三多祝鎮上,派人催促孫文快快提供軍火。
兩廣總督德壽卻不知義軍的虛實,見鄭士良驍勇難敵,便調集駐防在汕頭汕尾梅州的防營兵在東去方向堵截,令何長清、鄧萬林兩軍遠遠監視著義軍,伺機包圍,同時向正在逃難途中的朝廷發電報告,請示方略。
孫文早先與日本的臺灣總督就聯絡好了,待義軍舉旗,臺督就無償支援軍械彈藥。日人原欲用義軍力量使福建大亂,自己好趁機以此為名,出兵福建加以佔領。此刻見孫文來討要軍械,就說:“軍械交接之地必須在廈門,其他地方日船無法到達。”
孫文便命鄭士良軍向福建移動,以便接收武器彈藥。
鄭士良揮軍東向,何長清鄧萬林兩軍尾隨在後,趁機騷擾攻打,東路的清軍已佈陣以待,打了幾場惡仗,義軍銳氣受挫。
德壽大喜,命清軍迅速合圍消滅義軍,清軍不敢,卻向德壽稟報:“鄭士良急於向東移動,似有重大企圖。”德壽便命在東向路上屯軍佈陣,挖壕修壘,以逸待勞阻攔。
此時北京的各列強領事已達成了一致意見,決定此次不瓜分中國了,日本人於是放棄了出兵福建的打算,日內閣便命臺督不許向孫文提供軍械。孫文大怒,入督府責日人失信,日督卻避不見面。
二一 逝者如斯,南國復揭竿(4)
已得岑春煊軍兵保護的慈禧一行立刻和外界建立了聯絡,得到鄭士良起義的訊息,榮祿便向慈禧建議說:“德壽來電稱鄭士良勇猛能戰,急切間難以剿滅。臣想此時實不宜再曠日持久的剿殺逆黨,若能施以恩典,招撫其為朝廷所用,最為上策。”
驚弓之鳥狀態的慈禧馬上同意。榮祿即發電給德壽,德壽按榮祿之意擬了招安三策:鄭士良等義軍頭領受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