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第6期
句因篇佳而名
在古典詩詞中,“篇因句佳而名”者並不鮮見,如膾炙人口的“紅杏枝頭春意鬧”,“春江水暖鴨先知”,“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佳句,所在的整篇詩並不見得怎樣精彩,可是因為其中有了這些佳句,整首詩便得以廣為流傳,成為千古絕唱,而古代詩人中更不乏因一佳句而謀篇的例子。這類“篇因句佳而名”的文學現象,早已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關注,但還有一種完全相反的創作現象卻在歷代詩論中鮮有涉及,這就是“句因篇佳而名”,即精彩的詩句在平庸之作中出現時,未受到應有的注意,而將其原封不動地寫進優秀之作時,佳句的風采便相得益彰地突顯出來,並隨著詩詞名作的流傳而成為千古傳唱的名句。
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兩見於不同的作品之中,始而湮沒無聞,繼而名播萬口,最終得以成為千古絕唱,就是“句因篇佳而名”的顯例。
一般人都以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晏殊的《浣溪沙》詞,連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名句辭典》也是這樣註明它的原始出處的。但實際上,這個名句的原始出處並不是他的《浣溪沙》詞,而是他的詩《示張寺丞王校勘》。《四庫全書提要》雲:“集中《浣溪沙》春恨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乃殊《示張寺丞王校勘》七言律中腹聯,《復錄齋漫錄》嘗述之,今復填入詞內,豈自愛其詞語之工,故不嫌複用耶?”顯而易見,這個佳句用在他的詩裡鮮為人知,而將其原樣不動地用在詞裡後,佳句的光彩便益發顯赫,遂成為有口皆碑的千古絕唱,以至使人們常誤以為《浣溪沙》詞是它的原始出處了。
那麼晏殊的“得意話說二遍”,是基於何種原因呢?“愛其詞之工”只是其表象,“不嫌複用”卻是另有苦衷的。藝術崇尚獨創,最忌重複,同樣的詩句使用一萬次,也還只是那一句,本身並沒有為自己的創作增添什麼新的內容。晏殊的“不嫌複用”,並不是簡單的重複,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二度創造,是“句因篇佳而名”的創作規律在起作用。晏殊將“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句用在他的七律詩中,沒有放射出佳句應有的光彩,原因就在於整首詩的平庸,而一旦這佳句用在《浣溪沙》詞中,就光芒四射,廣為流傳,根本原因就在於《浣溪沙》詞的優秀。句與篇烘雲托月,相映生輝,遂得以“句因篇佳而名”。這裡,我們不妨對晏殊的使用了同一佳句的詩和詞作一個簡略的優劣比較。
元已清明假未開,小園幽徑獨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難禁灩灩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選萬才。
——《示張寺丞王校勘》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浣溪沙》
詩和詞的主旨都是傷春感懷,但傷春的具體景物大致相同,感懷的具體內容卻大不一樣,而這一點,正是二作優劣之別的根本所在。詩的感懷直露明白,就是尾聯的“遊梁賦客多風味,莫惜青錢選萬才”。詩人站在宰相這個朝臣高官的位子上,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由春花易逝聯想到如何不失時機地為朝廷選拔人才的經國治世之大事。顯然,由景及情之間的轉換缺乏必然的銜接過渡,缺乏必要的鋪墊,因而顯得突兀牽強生硬造作。更重要的是,吟詩賦詞,本是文人騷客的閒情逸趣,最為忌諱的就是富貴氣,權貴氣,而晏殊在詩中如此露骨地炫耀其權貴身份和心態,自然也就難以引起人們的共鳴和激賞,佳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即使本身如何屬對工巧流麗,意致纏綿,語調諧婉,但處在如此平庸之作中,也就難免名珠暗投,湮沒無聞的厄運了。據說晏殊一生寫詩萬餘首,可流傳下來的卻很少,這主要是因為他的詩作大多是這一類的官場應酬之作,語言上刻意雕琢,內容上極其空洞貧乏之故。而倍受學界好評的選家眼光極嚴也極公允的錢鍾書先生編的《宋詩選注》,在晏殊的流傳極少的詩作中,只選其一首,而對他的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佳句的七律詩《示張寺丞王校勘》則棄之不顧,原因大概就在於整首詩的平庸吧。換句話說,如果整首詩作非常優秀,十分流行,佳句也得以廣為傳播,又何勞晏殊二次將此原封不動地寫進《浣溪沙》詞中去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