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他們各執一詞,劉伯承不為所動,他主張步行去重慶,沒有人聽他的,於是他獨自退了船票下船,背起小包袱,由梁山經墊江、長壽,直奔重慶。
300華里的路程,在他心目中不算一件多大的難事,可是一步一步走起來,的的確確夠艱難的。
20歲的青年劉伯承已經懂得:要想做一個為國為民的軍人,首先要有頑強的意志,必須在困難面前有所作為,怯懦者絕無出息。
他懷著這種渴求真知的願望,終於在考期前一天趕到了重慶。
考試結果,劉伯承學、術各科成績都是優秀,被錄取的同時,引起學堂當局對他的關注:劉明昭的才幹真是不同凡響。
速成為討袁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在帝國主義支援下一面脅迫孫中山讓出臨時大總統職位,一面挾制清帝讓位,這個竊國大盜的復辟稱帝的野心被革命黨人所洞察。
因此討袁的呼聲響遍全國。
為了準備###袁世凱,老同盟會員熊克武在宜昌用川漢鐵路款購置武器,組織了第五師,熊克武任師長,但懋辛任參謀長。
第五師因官佐不足,熊克武向張培爵求援,張培爵同意,選一批將校學堂的優等生,成立速成班,限半年畢業,以補充部隊官佐。
劉伯承的各門功課成績優異,他理所當然地進了速成班。
速成班的學制縮短了,但是課程不能減少。
須在半年內,學完《步兵操典》、《野外勤務令》、《射擊教範》、《兵器學》、《地形學》、《戰術學》以及《築城學》等課程。
除此之外,還要透過國文和數學等必修課程的考試。
當時,由於外國軍事教材已傳入中國,速成班又增添了國外的若干軍事課目。
繁重的課業並沒有壓垮劉伯承,他在合理安排學習各項課目的同時,還擠出時間閱讀課外書籍。
此外他的書法習練也沒有中斷。
善於運用時間,極大地促進了他的學業發展。
這個好習慣,令劉伯承的學習自修即使在漫長的戰爭歲月裡也從來不曾間斷。
1912年底,劉伯承以各科全優的成績,在將校學堂畢業,被派到蜀軍第五師見習,任司務長。
不多久,他改任排長。
在川東綦江打土匪,是他生平第一次在戰場上實踐自己“拯民”的誓言。
劉伯承沒有打好這一仗,他很清醒地總結了教訓,後來他回憶當年的情景:“當時,我是有勇無謀,只管一個人衝在前面,沒有組織好一排人,就已經和敵人接上火了,後面計程車兵還沒跟上來。
這一仗打得不好。”
其實,他從中受到很深的教益。
劉伯承擔任高階指揮員後,曾明確指出:指揮員不掌握好部隊,不發揮整體的力量,簡單地表現個人勇敢,對於戰鬥任務的完成是極為不利的。
從此,他養成了每戰後必定總結經驗的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3)
宋代詩人陸游的名句,可以用來概括他的思想方法。
蜀軍第五師處於不利態勢。
蜀軍其餘四個師,加上客居川地的滇軍、黔軍和陝軍都為袁世凱所提升的四川都督胡景伊出力,構成了龐大的擁袁武裝力量。
討袁軍公推熊克武為總司令,兵分四個支隊,採用南北防禦,中路進擊的部署。
劉伯承所在的第一支隊西趨瀘州,擔任主攻。
當面的敵人是川軍第一師的主力旅,頗有戰鬥力。
戰鬥從1913年3月4日拂曉打響,劉伯承率全排隨連隊投入寒坡場戰鬥。
這次,他力求發揮全排的整體力量,組織工作做得很細,在戰前動員時他講道:“弟兄們,袁賊不除,國難不已。
我們要勇敢衝鋒,為共和國而戰!”士兵明白了作戰任務,鬥志昂揚。
他和另外一個排長協同配合,帶頭衝鋒,經過幾次拉鋸,終於打下敵人陣地。
連長蒲劍鳴怕死,見到情況緊急,傷亡又大,就驚惶失措,跑到營部告“急”,說“一連人都打光了,趕快增援。”
劉伯承等兩個排打了勝仗,卻找不見蒲連長,只好越級向營長報捷。
這一下使李遐章營長愣住了:連長“報急”,排長“報捷”,太離奇了!當看到劉伯承送來的俘虜和戰利品時,李營長才完全明白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