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1964年,臨淄文物工作隊在河崖頭五號墓周圍發現了規模巨大的殉馬坑。殉馬坑位於五號墓的東、西、北三面,成曲尺形。東西各長70米,北面為75米,全長215米,寬5米。共發現殉馬228匹,如果按照其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馬應當在600匹左右,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空前。
第四章 齊魯文化遺蹟(2)
經專家鑑定殉馬全為壯年馬,是在被處死後透過人工排列而成的。馬分兩行,馬頭向外,成昂首側臥作奔走狀。排列在最前面的五匹,頸系銅鈴,均呈臨戰威姿。考古發掘證明殉馬坑的年代應該是春秋時期。
根據史書記載:在姜氏統治的王族世系中,以景公執政的時間最長(約58年)再加上得到晏嬰的輔佐,政權相對穩定,與鄰國關係較好,從而出現了較長的和平安寧局面。據此推算,五號墓及殉馬坑很可能是齊國第二十五代君主齊景公的墓穴。
除了墓穴,故城內外還有眾多的宮室臺榭基址。其中的桓公臺座落在小城內,與小城北門外的晏冢相對應,周圍是大面積的宮殿建築基址。大城南部有韶院村,據說是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地方。
齊國故城雖然距今已經非常久遠,但依然是儲存較好的東周時期的大城市,故城內浩繁的文物古蹟是我國悠久歷史和古老文明的見證,對於研究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第二節魯國故城
魯國故城是我國西周至戰國時期的魯國國都(據考證,如今的曲阜城只是魯國故城西南隅的一部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魯。後來武王早逝,周公旦留下來輔佐年幼的周王,其長子伯禽代其前往封地負責治理,從此建都曲阜。
公元前249年,也就是魯頃公二十四年,魯國被楚國所滅,共傳34代,約900年,曲阜也成為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
魯國故城建於洙水和沂水之間,洙水繞城西北兩面,沂河流經城南。城接近扁方形,東西長3�5公里,南北長2�5公里,周長11�5公里,在西周時期是著名的古城,也是我國東部地區的大城鎮。
1977年,考古工作者對故城進行了勘探挖掘,發現魯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3�7公里,南北寬約2�7 公里,周長約11�5公里。四周有約30米寬的城壕,現存的城垣是經過多次增築、修補的,殘存最高處約為10米。內城居全城的中部偏北,近方形,東西寬約 550米,南北長約500 米,東、西、北三面均殘存著城垣,寬約10米。城中部為宮室建築區,附近有製陶、制骨、冶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和居住遺址,由此可證實此城為春秋至西漢時期的魯王宮城。
城西部分佈著六處西周和東周的墓地(約200座),墓葬分甲組墓和乙組墓,多為陶器墓,也有大中型的銅器墓。從出土的文物(鬲、 甑、 盆、豆、罐、甕、缽、盂、盤、鼎、釜等)的組合、器形、紋飾來看,魯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東商代文化而形成的。
遺址共發現城門十一座(東、西、北各三座,南面兩座)、街道十三條(東西七條),城門間都有幹道相通。這與古籍記載的魯城四面有城門十二個(正東春門,東南鹿門,東北始明門;正西史門,西南歸德門,西北麥門;正南稷門,東南章門,西南雩門;正北圭門,北東龍門,北西齊門)不太相符。城內有東西和南北通路各五條,均與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宮城的南面有寬約15米的道路通向南牆東門,並直通城南1�5公里處的夯築臺基。宮城、南牆東門和“舞雲臺”在一條直線上。道路北段兩側各有三處對稱的建築基址,從而形成魯城內由最重要建築物構成的中軸線。這與《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記的國都規劃相類似。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四章 齊魯文化遺蹟(3)
魯國故城遺址儲存較為完整,現今地上仍儲存著 5000多米城牆,地下文物豐富,堪稱我國儲存最好的先秦城址之一。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節東平陵故城
東平陵故城遺址位於濟南龍山鎮北、鉅野河東岸,為方形,南北東西各長千餘米。宋朝詩人陳師道在《後山叢談》中寫道:“齊之龍山鎮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馬臺,其高半之。”由此可見東平陵城規模之宏大。
據史料記載:東平陵城在春秋時歸屬齊國,稱平陵邑,由姜姓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