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頁)
研治古文經學,又兼治《老子》,使王弼自幼受到家族知識的薰陶。
王弼從小就學習各種知識,能說會道,思想敏銳而深刻,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少年。從10多歲開始,他就特別喜歡老子學說,老莊的無為思想對他影響很大。他喜歡在山水間暢遊,大自然令王弼增長了見識、開闊了眼界、陶冶了性情。
當時,社會矛盾和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益尖銳,司馬氏集團和曹氏集團間爭奪權力的鬥爭極為劇烈,國家面臨嚴重危機。嚴酷的社會現實使年紀輕輕的王弼很快接觸到社會政治、思想中的重大而深刻的問題,儒家學說、老莊思想、無情的現實……統統裝入少年王弼的頭腦中,讓他冷靜下來認識現象、研究問題、探索本原。
20歲時,王弼對哲學問題已經有了很深的研究,對成為主流的玄學思想也作過較為深刻的思考,在當時已是小有名氣。有一天,他去拜訪自己的父輩裴徽(當時的吏部郎,在思想界享有盛名)。裴徽見到王弼,馬上提出了一個尖端問題:“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這在當時是尚未解決的關於儒與道、有與無關係的問題。王弼則明確而簡潔地回答:“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為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於有,恆訓其所不足。”王弼的回答既照顧到當時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的價值觀念,妥善擺正了孔子與老子的地位,又將儒、道融為一體。由此可看出,王弼的哲學思想已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 。。
第六章 齊魯英傑(19)
倡導玄學的首領、吏部尚書何晏得知此事後,急忙去見王弼,並與他做了深入探討。王弼的才學令何晏極為賞識,他由衷地說:“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當時,恰好黃門侍郎的位置空缺,何晏便有意提拔王弼。可是,曹爽專擅朝政,其手下人推薦高邑人王黎,有意與何晏爭衡。後來,王黎成為黃門侍郎,而王弼只得到臺郎的職位。
王弼本不喜歡做官,對此事也沒有太在意。所以得到臺郎職位後,王弼曾拜見曹爽,大談抽象的玄理,而未涉及其他方面的事。這遭到曹爽的嗤笑,也使王弼失去一次晉升的機會。
王弼不善於做具體事務,而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哲學研究上,因而在魏正始十年遭到罷免。當年秋天,年僅24歲的王弼在一場瘟疫中失去生命。
王弼生前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等多篇著作,形成了以道家思想為主流、儒道結合的新的哲學體系,在我國哲學史、儒學史、思想史等方面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節兩晉時期
晉代的山東稱魯郡,相當於現在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地區。當時雖然內亂不止,但分裂局面基本結束,百姓暫得安寧,加上統治者重視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商品貿易逐步興旺,文化得到不斷提升,湧現出一大批文化名人。
一、令“洛陽為之紙貴”的文學家:左思
左思(生卒年不詳),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中國西晉文學家。他出身寒微,其貌不揚,少年時曾學胡書及鼓琴,但均沒有成功。後來在父親言辭的激勵下發憤勤學,最終成為才華出眾、擅長陰陽之術的一代文豪。
晉武帝時,由於左思的妹妹被選入宮中,全家遷居洛陽,左思被任命為秘書郎。晉惠帝時,因依附權貴賈謐,左思成為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賈謐因犯下大罪而被處死,學識淵博的左思遂退居還鄉,因貌醜口訥、不喜歡交際,所以專心著述。後來,齊王司馬冏曾召其為記室督,但他拒不就任。 太安二年(303年),左思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堪稱太康年間成就最高的作家,《三都賦》與《詠史》是其代表作,而今僅存賦兩篇、詩14首。
據《晉書·左思傳》記載:左思為創作《三都賦》曾構思十年,賦成之後,由於皇甫謐(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今甘肅省靈臺縣朝那鎮皇甫灣人,傑出的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等人的揄揚,轟動一時,以至於“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詠史》詩八首,大都錯綜史實、融會古今,名為詠史,實為詠懷,主旨是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比如:“ 弱冠弄柔翰”,就是借史事來展示自己的才華,表現自己“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宏偉抱負與“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的高尚情操;“鬱郁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