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制資訊權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古老的心理戰、傳統的電子戰和新興的網路戰,力求收到綜合效果。比如戰前和開戰後,美軍不僅利用EC…130電子戰飛機插播無線電和電視“反薩”宣傳,實施心理戰,還直接插入伊拉克的資訊網路,透過手機簡訊和電子郵件等向伊軍重要指揮官發動心理攻勢。同時,伊軍也透過新聞媒介反擊美軍的心理戰。2003年3月26日,美空軍用巡航導彈向伊拉克電視臺投擲了一枚試驗性的電磁脈衝彈,使電視臺訊號一度中斷。電磁脈衝彈可發射數十納秒、吉瓦以上的強電磁脈衝,主要用於攻擊敵方指揮控制系統、計算機、雷達、通訊等電子裝置和元件,是資訊化戰爭中的重要攻擊手段。
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在武力摧毀塔利班軍事目標的同時,還投放救援物資以緩和與穆斯林的矛盾,並賄賂和誘騙塔利班軍官叛變。有人稱其為“雙B攻勢”,即Bomb(炸彈)和Biscuit(餅乾)。實戰表明,心理戰是一條看不見硝煙的特殊戰線,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資訊時代戰爭的特點。
在第一輪空襲中,美軍就首先摧毀了塔利班的廣播電臺,隨後借用該臺發射頻率對阿富汗民眾發動廣播宣傳攻勢。美國眾議院2001年11月1日批准設立“自由阿富汗電臺”,對塔利班展開宣傳戰,每天用多種阿富汗方言廣播12小時,揭露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不義行徑,激發阿富汗民眾的不滿。美國還故意透過報紙散佈塔利班領導人率家人逃走、塔利班內部發生政變等虛假訊息。美空軍特種部隊則利用EC…130E心理戰飛機進行戰場廣播宣傳,專門編輯、製作廣播電視節目,以瓦解塔利班官兵的心理防線和士氣。
阿富汗戰爭中,美軍拋棄了藉助媒體大肆渲染美軍高技術優勢的傳統做法,規定了前所未有的戰時新聞管制措施,有關軍事行動計劃、戰況進展、打擊效果及作戰傷亡等情況一概拒絕透露。空襲作戰中,美軍戰機多次炸燬聯合國救援機構和阿富汗民用設施,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但美軍嚴密封鎖訊息,極力避免這種畫面出現在媒體上。為阻止對手瞭解實際戰況,美軍還利用主導國際輿論的優勢,壟斷戰場資訊,以數百萬美元買斷商用衛星拍攝的阿富汗照片,對外公佈的戰況也大多進行過技術處理,從而控制了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反戰情緒的蔓延,以利於主導和避免影響戰爭程序。美軍還針對網路社會的特點,制定了嚴格的資訊保安保密制度,關閉了部分軍方的網際網路站點和參戰部隊官兵的電子信箱。美國政府還解除了播出奧馬爾專訪並將其談話內容登上網際網路的美國之音臺長和國際廣播局局長的職務。卡達半島電視臺經常播出本·拉登等人的講話,引起美國政府的強烈不滿,美軍在空襲中轟炸了該臺常駐阿富汗的辦公機構。
針對阿富汗民眾長期封閉、受塔利班影響較深的特點,美軍在強化軍事打擊的同時十分注重心理攻勢,一邊投擲炸彈,一邊投擲食品、藥品和其他物資。在空襲約45分鐘後,C…17運輸機每天投放三四萬份救援包,包裡裝著餅乾、牛奶等食品以及固定頻段收音機和宣傳手冊。美軍還散發了幾十萬份傳單,號召阿富汗人民加入反對塔利班的陣營,勸告平民遠離戰場,鼓動塔利班士兵不要賣命。這在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塔利班政權的統治基礎。
第9頁 :震懾對方心理仍然是作戰首要
震懾對方心理仍然是作戰首要
伊拉克戰爭中的“震懾行動”,突出反映了美軍在21世紀資訊化條件下,企圖透過強大的軍事和心理攻勢等震懾行動,瓦解對方的抵抗意志,實現“不戰而勝”的最高作戰理念,從而改變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和攻城掠地為目的的傳統作戰思想。“震懾行動”從3月21日開始至4月3日為止。期間,美英聯軍綜合運用陸、海、空、天、電等多維力量,以空襲、地面進攻、輿論戰等多種手段,集中攻擊伊政治和軍事等重心目標,強化震懾效果,成功地實現了震懾瓦解和“攻心奪志”的作戰目的。
美英聯軍在第一次“斬首行動”未果後,迅即發起“震懾行動”,動用各種戰機,對首都巴格達、南方重鎮巴士拉、石油基地基爾庫克、軍事重鎮摩蘇爾和薩達姆的老家提克里特等重要城市的重點目標,實施了多方向、多波次、高強度的連續突擊,力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成倍地擴大打擊效果的“震懾效應”,為加快戰爭程序創造條件。整個“震懾行動”期間,每天出動各種戰機1000餘架次,最多時達2000多架次,平均每天投射800多枚各型炸彈和巡航導彈,以及集束炸彈、電磁脈衝炸彈和貧鈾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