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爬“天梯”、飛溜索、穿藤網,這些珞巴族的交通絕技卻深深地印在了次洛的腦海裡。而珞巴族之所以有這些絕技,最主要的,就是因為他們所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在森林地區。
這樣,當次洛和父親一路向拉薩進發,突然某一天在路上又遇見一片如村子那邊一樣的森林時,兩人就都不由自主地一齊興奮了起來!
次洛和父親雖然都是藏族,但因為一直住在珞巴族聚居的地方,所以,除了宗教信仰,其他好多生活方面的習慣已經和珞巴族差不多了。在村子裡那麼多年,父親拉巴次仁也和珞巴人一樣,學會了狩獵,而且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還逐漸成為了村子裡很有名望的狩獵手!
這次到拉薩朝拜,兩人走了好久。先前帶的東西都吃光了,然後就一路向沿途的住戶討要。但討要的東西畢竟主要是素食,對一個長期生活在狩獵民族地區的人來說,平時吃的當然主要是肉食,因此,父子兩人隨著朝拜的日子越來越長,心底裡就越來越懷念那些在村子裡能自由吃到的野豬、野兔、野牛等肉食。
高原上有些地方沒有森林,所以,平時父子兩人要想狩獵,真的是非常的困難。因為沒有森林的地方,野物肯定要少得多。
但這天,他們卻突然看到了這麼一大片森林!
次洛和父親拉巴次仁都驚喜不已!
拉巴次仁從村子裡出來時,就一直隨身帶著自己的狩獵工具。這一套工具,他是從來不離身的。他的這套工具,和絕大多數珞巴族獵人的一樣,就是弓箭。
這是一個獵人的素養。
只有弓箭不離身的獵人,才能算是一個好獵人。
拉巴次仁一直都是一個好獵人。
所以,他的弓箭當然不會有片刻的離身。
一看到森林,拉巴次仁就對次洛說:“好了,兒子,我們可以有肉吃了!”說著,拉巴次仁就從身上取下了隨身攜帶的弓箭,拉著次洛的手,向森林裡跑了進去!
剛進森林,次洛看到森林邊緣有一處瑪尼石堆。
次洛指著瑪尼石堆,叫父親看。拉巴次仁怔了一下,他沒有想到在森林的入口裡,還會看到瑪尼石堆。
瑪尼石堆在西藏的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但在森林裡,卻很稀少。這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它在西藏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都有,是一座座以石塊和石板壘成的祭壇。在瑪尼石堆的那些石塊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種吉祥圖案,它們也是藏族民間藝術家的傑作。拉巴次仁從自己的父親那裡也聽說過瑪尼石堆的歷史。拉巴次仁的祖父本來是一個博學的藝人,原來就生活在拉薩,只是因為在噶廈政府當政時,得罪了一位噶雪格幹,所以不得不逃離拉薩,到了珞巴族人居住的地方逃難。噶雪是噶廈下屬秘書機構成員的稱呼,他們主要處理宗教事務,也就是噶廈政府的僧官。這些噶雪都非常的有權勢,而噶雪格幹則是噶雪的首領,其權勢更可見一般。所以,當拉巴次仁的祖父得罪了噶雪格幹後,就只有逃離拉薩。後來,他們一家就在珞巴人的村子裡隱藏了起來。但祖父卻給拉巴次仁講了很多有關西藏的各種各樣的知識。拉巴次仁就從祖父那裡知道,瑪尼石堆最初稱曼扎,意為曼陀羅,一般的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叫“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影象,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有佛尊、動物保護神和永遠念不完的六字真言,之後堆積起來成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每逢吉日良辰,人們會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新增石子,然後在繚繚升起的桑煙之中,神聖地用額頭碰它,並在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後將石子丟向石堆。這樣,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石堆就拔地而起,愈壘愈高。而每顆石子都凝結了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願。
拉巴次仁知道,瑪尼石就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現在,一見到這裡有一堆瑪尼石,拉巴次仁馬上拉著次洛,在周圍找到了好些石子,然後父子兩人又回到了瑪尼石堆旁邊,按正規的程式,將石子新增在了石堆上。雖然沒有桑煙,但次洛和父親都感覺到,自己好像又在為朝拜做了好多事。
之後,拉巴次仁拉起次洛,拿好弓箭,向森林裡面走去。
拉巴次仁是個經驗豐富的獵手,他當然知道要往什麼地方去打獵。次洛跟在父親的身後,看拉巴次仁緊緊地握住他手中的弓箭。拉巴次仁從幼兒時就開始練習射箭。他對彎制竹弓和削制箭桿很有講究。他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