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此番吳三桂乘勝進入山西,直取太原,李自成派陳永福留守省城,給他的兵不滿五千,陳永福臨危受命,憑五千人馬,苦苦支撐,直至太原淪陷,以身殉職——大順軍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便把偌大的山西佔了,此番也只有兩個月時間,便把偌大的山西丟了,真是其興也速,其敗也勃。就在山西全境不守時,清兵對陝西的進攻也開始了。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以往這個季節,正是秋高馬肥,胡人大舉入侵,邊關吃緊之時,眼下胡人不用破邊牆了,綿亙九塞,無一兵一卒之防,阿濟格在唐通的引領下,從保德州過黃河,不到兩個月功夫,就席捲了綏德等州縣,且去李繼遷寨,將李自成的祖墓再次搗毀,李錦、高一功、郝搖旗等節節抵抗,卻無奈兵敗如山倒何;至十一月底,北邊阿濟格一軍南下,直指延安;吳三桂由山西過黃河攻向韓城;東邊多鐸一軍則從河南懷慶府一路馬首向西,至臘月初,清兵終於逼近潼關了。
李自成先是自守潼關,在得知延安告急後,乃將堅守的責任交與部將、三品制將軍馬世耀,自己則退守長安,作下一步打算。馬世耀守了不到半月,見清兵勢大,便採用詐降之計,迎清兵入關,想伺機突襲,不想此計被多鐸識破,馬世耀被多鐸俘殺,潼關不守,華州、渭南能是銅牆鐵壁嗎?此處距長安不到三百里路程,一鞭可即。
可氣的是張獻忠到了這個時候還來趁火打劫——他派義子李定國來攻漢中,漢中守將馬科在大西軍的進攻下,連連敗退。
百二秦關,一天天被鯨吞蠶食、豆剖瓜分,困守長安的大順皇上,終日愁眉難展,束手無策。他悉心盤點自己的本錢,應該說,眼下的大順軍,仍不下五十萬之眾,但散處各地,其中能戰之兵不多,精銳大部份帶到了北京,早已消亡殆盡;剩下的星星點點,一時也集中不起來,潼關一破,留守長安只剩下劉體純、黨守素等殘部,集合起來不到三萬之眾。小年前夕,李自成終於將劉宗敏從渭華前線召回,商討反攻延安的計劃。
第235節:1 土崩瓦解(2)
自山海關兵敗,自己心愛的女人又被迫交出,劉宗敏對李自成是越來越不滿了,認為他眼中只有牛金星這樣的佞臣,卻把過去共患難的兄弟當成了賊,左防右防,眼下一聽讓他領兵去救延安,且牛金星就坐在一邊,想是已經商量過了,心想,救延安無非是放自己的祖墳不下,這個時候了,還有什麼祖墳不祖墳的呢?於是把頭一偏,望著李自成就像望一個陌生人,且用平輩的口氣說:
“自成,你怎麼這麼糊塗,東邊辮子兵已拿下了潼關,距長安才幾里?眼下去救延安有什麼作用?”
李自成對他這稱呼先是一怔,立刻又若無其事地笑了笑,說:“有用,據我所知,東邊這支清兵自攻下潼關後,再無西進的模樣,大概是怕孤軍深入會上當,我們正好利用這點,分兵去救延安。”
牛金星也於一邊幫腔說:“大將軍,我看皇上這主意不錯,辮子兵兵鋒雖銳,但畢竟遠來,對我軍不摸底細,他們裹足不前,要麼是怕,要麼就是在等,等北邊的南下,好與之在關中匯合,若我軍能先將北邊這支擊潰,東邊這支便更不敢貿然西進。”
劉宗敏一見牛金星插話便不受用,不由瞪了他一眼,訓斥說:“你真是書生之見,紙上談兵,信你的只能亡國!你可知道,東邊的清兵殺了馬世耀,佔領了潼關,能不從我軍俘虜口中得知長安虛實?一旦分兵,他會立馬來攻,到時首尾不能相顧,偷雞不著反蝕一把米!”
自得知姜瓖、唐通叛變的訊息,李自成便也明白,關中遲早是守不住了,眼下見劉宗敏如此一說,也覺得有理,心裡雖惦記著老家,卻也無可奈何,只好向牛金星使個眼色,示意他不要爭,自己用十分和緩的語氣問道:“那依你的呢?”
劉宗敏連連冷笑說:“依我看,局勢已很明顯,長安是守不住了,只能往襄陽退。我軍若讓出長安,南邊口子便敞開了,清兵必經漢中南下攻四川,張獻忠不是自稱大西皇帝嗎,也讓這個大西皇帝嚐嚐辮子兵的厲害。”
李自成一聽,這倒確實是移禍於曹的好主意,於是,連連點頭,就是牛金星也無話可說。
商議已定,李自成馬上做撤離長安的準備。他一面下旨讓北邊的李錦、高一功率部迅速南撤,一面讓大將田見秀安排將一應物資裝車打包,準備南撤,由劉宗敏指揮御營兵馬,隨營護駕。
剛剛安排停當,不想就在這時,侄子李錦從陝北狼狽逃歸,不等通報便一頭闖了進來。
米脂的李家祖墳,明朝的邊大綬挖過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