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沒有畢業,這很可能妨礙他進建築系。
這時,他的母親又患了致命的乳癌,於是他就回到林嗣。自從阿道夫離開學校以來,克拉拉·希特勒和她的親戚湊錢供養他有3 年之久,結果卻一點成績也沒有。1908年12月21日,林嗣開始披上聖誕節的盛裝時,阿道夫·希特勒的母親溘然長逝了,兩天後她安葬在利昂丁丈夫的墓邊。對於這個19歲的青年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打擊??我敬畏父親,卻愛母親??(她的)去世使我的宏願突然不能實現??
貧困和殘酷的現實迫使我作出一個迅速的決定??我面臨著想辦法謀生的問題。
想辦法!他並無一技之長,又一向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有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但是他並不氣餒。他向親戚告別,宣佈他若不得志,決不回鄉。
我手中提著一隻裝替換衣衫的衣箱,心中懷著堅定的意志,動身到維也納去。我也希望從命運手中奪取我父親在50年以前取得的東西;我也希望“有所成就”——但是決不做公務員。
“我一生最悲哀的時期”
此後4 年(從1909年到1913年)對這個林嗣來的闖世界的青年來說,是一段極其悲慘和貧困的時期。在哈布斯堡王朝還沒有覆亡,維也納還是擁有5200萬人民的帝國在歐洲心臟的首都的最後短短几年裡,維也納有著一種世界各國首都所沒有的獨特的快活氣氛和迷人魅力。不僅在建築、雕塑、音樂方面,而且在人民的無憂無慮、喜歡享樂、愛慕文化、追求風雅的精神生活方面,維也納都可以呼吸到西方任何其他城市所沒有的那種紛華糜麗的巴羅克和羅可可式* 空氣。
維也納位於維納瓦爾德樹木蔥鬱的山腳下,藍色的多瑙河畔,山坡上到處點綴著黃綠色的葡萄園,這是一個富有天然美景的地方,外來的遊客固然為之心迷神醉,維也納本地人也自以為得天獨厚。空氣中充滿了音樂,那是當地的天才子弟、歐洲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的高尚優美的音樂,而且在最後那幾年迴光返照的昇平歲月裡,還有維也納自己鍾愛的約翰·斯特勞斯的歡樂、迷人的華爾茲圓舞曲。對於這樣幸運和過慣了巴羅克式生活的人們來說,生活就像是一場美夢,因此快活的維也納人都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跳華爾茲,喝葡萄酒,在咖啡館裡談心,在歌場舞謝聽曲看戲,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把一生之中大部分時間消磨在享受和夢想之中。
當然,也需要治理一個帝國,維持一支陸軍和海軍,管理交通,進行貿易,從事勞動。但是在維也納,很少有人需要在這些事情上加班工作,甚至用不著全天工作。
當然,也有陰暗的一面。這個城市像所有其他城市一樣,也有窮人,他們營養不良,衣衫襤褸,住在貧民窟裡。但是作為帝國的首都,而且作為中歐最大的工業中心,維也納是繁榮的,這種繁榮比較普遍,人人都有一份。下層中產階級人數眾多,在政治上控制了這個城市;工人們不僅在組織工會,而且也在組織自己的強大政黨——社會民主黨。全市人口這時已增加到200 萬,生活之中有著一種沸騰的景象。民主的勢力正在排擠哈布斯堡王朝悠久的專制的勢力,教育和文化已向群眾開放,因此到1909年希特勒到維也納來的時候,一個囊無分文的青年也有機會受高等教育,或者謀得一份相當體面的差使,同其他為數約100 萬的職工一樣,生活在籠罩著首都居民的文明氣氛中。他的唯一友人,同他一樣微賤和默默無聞的庫比席克不是已經在音樂院中初露頭角了嗎?
不過年輕的阿道夫並沒有去實現進建築系的抱負。儘管他沒有中學畢業文憑,他仍有可能進建築系——凡是有“特別才能的”青年,即使沒有這種證件也能入學——,但是從目前所知道的情況來看,他沒有申請入學。他也不想學什麼手藝行業,或者從事任何正常的職業。相反,他寧願幹些雜七雜八的零活——掃雪,拍打地毯,在鐵路西站外面扛行李,有時候幹幾天工地小工的零活。1909年11月,他到維也納“掌握命運”後不到1 年,他不得不放棄在西蒙·丹克衚衕租賃的房間,在以後的4年中一直住在只有鋪位的雞毛店裡,或者在多瑙河畔維也納第二十區默爾德曼街幾乎同樣簡陋的單身宿舍裡棲身,靠光顧施粥站打發飢餓的日子。
難怪在將近20年後他這麼寫道:對許多人說來,維也納是個盡情享受的天堂,尋歡作樂的場所,但是對我說來——恕我直言——它卻是我一生最悲哀的時期的活生生的記憶。
即使到今天,這個城市在我的心中也只能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