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的目光轉向東方的土地。今天我們來談歐洲的土地,我們指的首先只能是俄國和它的藩國。
希特勒說,在這方面,命運待德國不薄,它把俄國交給了布林什維主義,而在他看來,這實際上意味著把俄國交給了猶太人。他高興他說道:“這個東方大帝國崩潰在即。猶太人在俄國的統治的結束,也是俄國作為一個國家的末日。”因此希特勒言下之意是,東方的大草原可以在俄國崩潰的時候輕而易舉地取過來,而不需要德國人流很多的血。
有人能說這裡畫出的藍圖是不清楚、不明確的嗎?法國將要滅亡,但是同德國向東挺進比起來,這是次要的。首先要把日耳曼人佔居民中大多數的東方鄰近疆土取過來,這些疆土是哪些地方,顯然是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蘇臺德區、波蘭的西部,包括但澤市。然後是俄國。既然如此,那麼過不了幾年,當了總理的希特勒著手開始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全世界為什麼那麼驚異呢?
關於未來納粹國家的性質,希特勒的思想在《我的奮鬥》中沒有那麼明確。不過他很清楚地表明,不會允許有“民主政治那種無聊玩意兒”,第三帝國將用Führerprinzip(領袖原則)來統治,也就是說,將實行獨裁統治。
在書中幾乎沒有談到經濟問題。希特勒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除了那個反對“利息奴役”的怪物戈特弗雷德·弗德爾的一些怪念頭以外,他從來不想了解什麼關於經濟學的問題。
希特勒感到興趣的是政治權力;經濟學可以由它去。
國家同任何固定的經濟概念或經濟發展都一點沒有關係??國家是個種族有機體,而不是個經濟組織??一個國家的內在力量只有在極偶然的情況下才同所謂經濟繁榮同時出現;後者,在大多數情況下,似乎只表明一個國家的接近衰亡??普魯士的經驗極其鮮明地表明,只有靠思想力量,而不是靠物質因素,才有可能組成一個國家。只有在思想力量的保護下,經濟生活才能繁榮。在德國,往往是在政治力量高漲的時候,經濟情況才開始改善;'85'反過來,往往在經濟成了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唯一內容,窒息了思想力量的時候,國家就趨於崩潰,而且在很短時間內,把經濟生活也拖著一起崩潰??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是靠和平的經濟手段建立的??因此,正如希特勒1923年在慕尼黑髮表的演講中所說的一樣,“沒有劍,就不可能有經濟政策,沒有權力,就不可能有工業化。”除了這種含含糊糊、幼稚淺薄的看法和在《我的奮鬥》中偶然提到各地成立“經濟協會”和“莊園協會”,全國成立一個“中央經濟議會”來“管理國民經濟”之外,希特勒沒有對第三帝國的經濟基礎表示過什麼意見。
國家社會黨的名字固然以“社會主義”相標榜,但是他為新德國設計的究竟是何等樣的“社會主義”,希特勒在這個問題上就更加含糊不清了。鑑於他在1922年7月28 日發表的演講中對“社會主義者”所下的定義,這倒一點也都不使人覺得奇怪。他說:任何人只要準備以民族事業為己任,再沒有高出於民族福利之上的理想;只要瞭解我國偉大的國歌《德意志高於一切》的意思是,在自己心目中世界上再沒有任何東西高出於德國、德國人民和德國土地之上——這樣的人就是社會主義者。
雖然至少有3 個幫手從編輯的角度提供了相當多的意見,甚至進行刪改,但是這並不能防止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信筆所至,從一個問題忽而轉到另一個問題。大部分筆錄工作是魯道夫·赫斯先是在蘭德斯堡監獄,後來在伯希特斯加登附近的瓦亨菲爾德別墅擔任的,他整理原稿盡了最大努力,但是他沒有膽量敢同領袖爭論。在這方面比較成功的是伯恩哈德·施丹佛爾神父,他原來是希羅尼摩斯派天主教神父,後來成了巴伐利亞出名的反猶新聞記者。關於這個奇特的教士,本書以後還要談到。他糾正了希特勒的一些語法錯誤,潤色了他的文章,並且刪去了一些他使作者相信在政治上是不合宜的章節。第三個顧問是約瑟夫·捷爾內,他有捷克血統,在納粹黨報《人民觀察家報》工作,他的反猶詩很得希特勒的賞識。在《我的奮鬥》第1 卷再版時,捷爾內幫了很大的忙,刪去了或修改了一些不很得體的字句,他並且仔細校閱了第2 卷的清樣。
儘管如此,大多數海闊天空的胡扯仍舊原封未動,希特勒堅持要對幾乎凡是能夠想到的一切問題隨心所欲地發表他的高見,這些問題包括文化、教育、戲劇、電影、漫畫、藝術、文學、歷史、性、婚姻、賣淫制度、梅毒等等。說真的,在梅毒問題上,希'86'特勒居然用了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