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第2/4 頁)
一套可以稱為政治戰的新的戰略戰術,而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這種政治戰已經使得真刀真槍的戰爭成為不必要了。
在僅僅4 年有半的時間內,這個出身微賤的人已經使一個在政治上一片混亂、在軍事上解除武裝、在經濟上接近崩潰的德國,歐洲大國中這個最孱弱的大國,一躍而被認為是舊大陸最強大的國家,所有其他的國家,甚至英國和法國,都在它的面前發抖,在這個令人目眩的躍進過程中,沒有一個凡爾賽條約的戰勝國阻擋過它的進路,即使在它們有力量這樣做的時候,也沒有這樣做的膽量,事實是,在他取得了最大的勝利的慕尼黑會議上,英國和法國還曲意予以支援。而且想必使希特勒自己也最感詫異的,也'423' 肯定使貝克將軍、哈塞爾以及參加他們那小小的反對派的一夥人莫名其妙的,是主宰著英國和法國政府的那些人' 元首在慕尼黑會議後有一次在背後輕蔑地管他們叫“小蛆蟲”' 當中,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到由於他們對這位納粹領袖的每一步侵略行動都不加回擊而造成的後果。
在英國,似乎只有溫斯頓·丘吉爾一個人看到了這一點。再沒有別的人比他10月5 日在下院的演說裡把慕尼黑的後果說得更明白的了。我們遭到了一場全面的十足的失敗……我們正處在第一等的大禍之中。到多瑙河的門戶……到黑海的門戶已經洞開了。所有中歐的和多瑙河流域的國家都將一個接一個落入……以柏林為中心的……龐大的納粹政治體系中……不要以為這是結尾。它不過是開始……
然而,丘吉爾並不是在朝之身,他的話並沒有受人注意。
法國和英國在慕尼黑的投降是有必要的嗎?阿道夫·希特勒不是在虛聲恫嚇嗎?
說來矛盾的是,我們現在知道,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所有戰後還活下來的接近希特勒的將軍都一致認為,要是沒有慕尼黑的話,希特勒就會在1938年10月1 日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他們還認為,不論倫敦、巴黎和莫斯科會出現什麼樣暫時的猶豫,英國、法國和俄國最後都一定會參戰。而對這一段歷史說來最重要的一點是,德國的將軍們一致認為,在這場戰爭中德國將打敗仗,而且敗得很快。支援張伯倫和達拉第的人——他們在當時佔絕大多數——說,慕尼黑妥協挽救了西方,慕尼黑妥協不但使西方免於戰爭,而且使西方免於在這場戰爭中失敗,因而也保全了倫敦和巴黎,使它們沒有被德國空軍夷為平地。這種論調至少就後兩點來說,受到了最有資格作判斷的德國將軍們,特別是最接近希特勒而且從頭至尾最狂熱的支援他的德國將軍們的有力的駁斥。
後一類人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凱特爾將軍,他是最高統帥部長官,又是經常隨侍在希特勒身邊的寵臣。在紐倫堡審訊時,當間到德國將領對慕尼黑妥協的反應是什麼時,他回答說:我們特別高興,因為沒有采取軍事行動……我們一直認為我們要用來進攻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工事的裝備是不夠的,從純軍事的觀點看,我們缺少能突破邊境工事的手段。盟國的軍事專家總是估計德國軍隊可以輕而易舉地攻下捷克'424' 斯洛伐克,然而凱特爾的證詞卻說情況並非如此。除此而外,還必須加上後來成為德國最傑出的戰地指揮官之一馮·曼施坦因元帥的證詞。當他在紐倫堡'不像凱特爾和約德爾那樣,他沒有受到可能判處死罪的起訴'就慕尼黑事件時期的德國實力作證時說明當時的情況說:如果戰爭爆發,無論是我國的西部邊境還是我國的波蘭邊境,都無法有效防守,而且不論怎麼說都毫無疑問的是,只要捷克人起而自衛,我們就會被他們的工事所欄阻,因為我們沒有突破它的手段。
那位最高統帥部的“智囊”約德爾,在紐倫堡出庭為自己辯護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要以5 個作戰師和7 個後備師的兵力在還只是一個施工現場的西線工事來檔住100 個法國師的進攻,是完全談不上的,這在軍事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確實像這些德國將軍承認的那樣,希特勒的軍隊缺乏突破捷克防線的手段,而且要在西線抵擋佔壓倒優勢的法國兵力,德國又確實處在一種“軍事上不可能的”形勢,不但如此,像我們前面所知道的那樣,在將領中間還存在著嚴重的分歧,甚至陸軍參謀總長都在準備推翻元首以躲避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既然如此,那末,為什麼法國和英國的參謀總部居然會不知道?還是說,他們畢竟是知道的呢?如果他們確實知道的話,英國和法國政府的首腦又怎麼能在慕尼黑被逼到犧牲自己那麼多的根本利益的地步呢?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的時候,我們碰到了直到現在都沒有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