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1/4 頁)
1937年1 月30日,希特勒在國會發表演說,宣稱“德國撤銷”凡爾賽和約上的簽字,這是一個空洞的然而是典型的姿態,因為這個和約這時本已成為一張廢紙了。他並且自豪地回顧他執政四年來的成績。他要自豪是難怪的,因為內政外交方面的成績都是出色的。我們前已看到,他已經消滅了失業,使企業興旺繁榮,建立了強大的陸海空軍,給予他們大量裝備而且有希望供應得更多。他一手打破了凡爾賽和約的桎梏,靠了虛聲恫嚇而佔領了萊因蘭。他最初是完全孤立的,現在已有了墨索里尼和佛朗哥作忠實的盟友,而且他已使波蘭脫離法國的影響。最重要的也許是,他已使德國人民的生氣勃勃的精力發揮了出來,重新喚起了他們對國家的信心並使他們重新意識到德國作為一個日益擴充套件的世界大國的使命。
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日益繁榮的、尚武的、在大膽的領導下的新德國和西方的一些萎靡不振的民主國家之間的顯明對比,後者的混亂和猶豫似乎是在與日俱增。英法雖然感到驚惶,卻沒有動一動指頭來防止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佔領萊因蘭,從而破壞凡爾賽和約;它們也沒有能夠制止墨索里尼對阿比西尼亞的侵略。而現在,在1937年開始之際,它們以徒勞的姿態要想阻止德國和義大利決定西班牙內戰的勝負,反而顯出一副可憐相。人人都知道,義大利和德國為了要確保佛朗哥的勝利在西班牙做了些什麼。然而,倫敦和巴黎的政府年復一年地同柏林和羅馬進行空洞的外交談判,以確保對西班牙的“不干涉”。這種把戲似乎使這位德國獨裁者覺得好玩,而且無疑增加了他對法國和英國的笨'300' 拙的政治領袖們的輕視——“小蛆蟲”,他不久就要在一個歷史性時刻這麼稱呼他們,再度極為輕而易舉地叫這兩個西方民主國家丟醜。
大不列顛和法國,它們的政府和它們的人民,或者大多數德國人民,在1937年開始之際似乎都不知道,希特勒在頭4 年中的所作所為幾乎全部都是備戰工作。作者本人可以根據個人的觀察來證明,直到1939年9 月1 日為止,德國人民一直深信,希特勒可以不必訴諸戰爭而得到他所要的東西——也是他們所要的東西。但是,在統治德國的或者身居要職的那些精華人物中間,對希特勒的目標是什麼,不可能是有什麼疑問的。在希特勒所稱納粹統治4 年“試驗”期即將結束之際,1936年被委任負責四年計劃的戈林向柏林的實業家和高階官員們發表一篇秘密演說,直率他說出了將要發生的事情。
[他說' 我們現在正在臨近的戰爭,需要有極為龐大的生產能力。不可能想象重整軍備有任何限度。前途只有兩條,不是勝利就是毀滅??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後的決戰已經在望的時代。我們已處在動員的前夕,我們已經處在戰爭狀態。所差的只是實際開火而已。
戈林的警告是在1936年12月17日發出的。我們很快就將看到,在11個月以內,希特勒作出了他的決定命運的和不可變更的發動戰爭的決定。
1937年:“沒有驚人之舉”
希特勒在1937年1 月30日對國會中機器人一般的議員們發表演講說,“所謂驚人之舉的時期,已經告終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1937年沒有發生過周未驚人之舉。這一年是德國進行鞏固和為了實現元首在11月間終於向一小批最高階軍官闡明的目標作進一步準備的一年,也是集中精力從事製造軍備,訓練軍隊,在西班牙考驗新空軍,發明代用的汽油和橡膠,加強羅馬一柏林軸心和窺伺巴黎、倫敦和維也納的新弱點的一年。
在1937年的頭幾個月中,希特勒不斷派遣一些重要的使者到羅馬去和墨索里尼交好。德國人對義大利向英國勾勾搭搭多少有些感到不安(1 月2 日齊亞諾同英國政府簽訂了一個“君子協定”,兩國承認了彼此在地中海的重要利益),而且他們知道,奧地利問題在羅馬仍然是一件敏感的問題。當戈林在1 月15日見到這位義大利領袖,直率地說德奧合併是難以避免的事的時候,據德國譯員保羅·施密特說,這位容易激動的義大利獨裁者拼命搖頭。
馮·哈塞爾大使也向柏林報告說,戈林關於奧地利的一番話“遭到了冷遇”。
6 月間,牛賴特趕忙向這位義大利領袖保證,德國將遵守它7 月11日同奧地利簽訂的協定。只有在發生企圖恢復哈布斯堡王朝的情況下,德國才會採取嚴厲的行動。
墨索里尼一方面在奧地利問題上受到了這樣的撫慰,一方面卻因他的差不多全部野心——在埃塞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