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頁)
未日的開始。它在東方的盟國俄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突然面臨這樣一個事實:法國不願進行戰鬥來反對德國侵略,以維護法國政府自己曾帶頭費了很大的勁才建立起來的安全體系。但是問題還不止於此。這些東方盟國開始瞭解到,即使法國不是那未因循苟安,由於德國拼命地在法德邊界後面建築一道西壁防線,法國也很快就會無法給予它們很多援助。它們知道,這條堡壘防線的建立,很快就會改變歐洲的戰略形勢而對它們不利。法國有100個師,尚且不敢去擊退3 營德軍,那未在德國軍隊攻擊東方時,它們就更難指望法國願意讓它的青年人流血犧牲來襲擊難以攻破的德國工事了。但是,即使法國竟然出乎意料而這樣做了,也仍然會是徒勞無益的。今後法國只能在西方牽制住一小部分德國軍隊。其餘的不斷增長的德軍卻可以騰出身來對德國的東方鄰國作戰。
美國駐法大使威廉·C·布立特在1936年5 月18日在柏林訪問德國外交部長時,聽到了關於萊因蘭防禦工事在希特勒戰略上的價值的意見。
[布立特向國務院報告說]馮·牛賴特說,德國政府的政策是,在“把萊因蘭消化掉”以前,在外交方面不作什麼積極的活動。他解釋道,他的意思是說,在法國和比利時邊界上的德國防禦工事修築完竣以前,德國政府將盡一切可能來防止而不是鼓勵奧地利的納粹黨起事,並且將對捷克斯洛伐克推行一種平靜無事的方針。他說,“一俟我們的防禦工事修築完竣,中歐各國認識到法國不能隨意進入德境時,所有這些國家就會對它們的外交政策開始有非常不同的想法,一個新的星座就將形成”。
形成這個新星座的過程現在開始了。
許士尼格博士在回憶錄中說,“我站在我的前任[被暗殺的陶爾斐斯' 的墓前,我知道為了保全奧地利的獨立,我不得不採取一條姑息道路??必須避免一切能使德國作為干涉藉口的事情,'296' 必須盡一切努力來設法使希特勒容忍現狀”。
這位年輕的奧地利新總理,曾由於1935年5 月21日希特勒在國會公開宣稱“德國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奧地利內政,併吞奧地利,或者來一次合併”而產生希望;由於義大利、法國和英國在施特萊沙反覆申述它們決心幫助保障奧地利的獨立而感到安心。後來,從1933年以來奧地利的主要保護者墨索里尼陷入阿比西尼亞的泥淖中,而且跟法國和英國關係發生破裂。當德國人進軍萊因蘭並在那裡構築防禦工事的時候,許士尼格博士知道該給希特勒一些滿足了。他開始和狡猾的德國駐維也納公使巴本談判一個新條約。巴本雖然在6 月清洗中差一點兒被納粹黨人所殺害,1934年6 月底在納粹黨人暗殺了陶爾斐斯以後還是來到奧地利,著手破壞奧地利的獨立,為希特勒攫取這位領袖的故國。他在1935年7 月27日寫報告給希特勒,總結他在維也納的第一年工作時說,“國家社會主義必須而且將壓倒奧地利的新思想”。
1936年7 月11日簽訂的奧德協定,按照公佈的全文看來,似乎顯示了希特勒方面的異常的慷慨和容忍態度。德國重申承認奧地利的主權,保證不干涉它的鄰邦的內政。反過來,奧地利保證,它在外交政策中將始終按照它承認自己是“一個日耳曼國家”的原則行事。
但是在這個條約中有秘密條款。許士尼格在這些秘密條款中所作的讓步將使他和奧地利這個小國亡國滅身。他秘密地同意大赦在奧地利的納粹政治犯,以及任命“所謂‘民族反對派’”——對納粹黨人或納粹黨同情者的一種委婉說法——的代表們擔任“政治上負責任”的職務。這等於讓希特勒在奧地利安置特洛伊木馬。*不久一個維也納律師賽斯一英夸特就爬人木馬中,關於此人,下文再作詳述。
雖然巴本已得到希特勒對這個條約內容的同意,並在7 月初為此而親自到柏林去了一趟,但是在7 月16日打電話告訴希特勒這個協定已經簽訂時,元首卻對他的使節大發脾氣。
' 巴本後來寫道]希特勒的反應使我感到驚愕。他不但不表示滿意,反而破口大罵。他說,我欺騙他而使他作出了過多的讓步??整個事情是一個圈套。
而實際上,這是對許士尼格的圈套,而不是對希特勒的圈套。
奧德條約的簽訂,表明墨索里尼已失去了對奧地利的控制。可能有人會認為,這將使兩個法西斯獨裁者之間的關係惡化。但是事實正好相反,這是由於在1936年發生了一些有利於希特勒的事情的緣故。
1936年5 月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