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部分(第3/4 頁)
部隊打14天之用”——要在14天內打敗法國人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當那位陸軍總司令和那位參謀總長於10月7 日就陸軍方面的弱點提出正式報告時,元首卻不予理睬。約德爾將軍是最高統帥部裡僅次於凱特爾的第二名唯命是從的應聲蟲,他警告哈爾德說,由於陸軍反對在西線立即發動進攻,“一場嚴重的危機可能正在醞釀中”,元首“由於軍人不服從他的命令非常惱火”。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於10月10日上午11點召集將領們舉行會議,會上根本沒有徵詢他們的意見。註明為前一天簽發的第六號指令告訴了他們應當怎樣行動:絕密如果最近的未來事態表明,英國以及跟在它後面的法國無意於結束這場戰爭,我決心不作多大耽擱就採取有力的進攻性的行動……
因此,我命令:1。為穿越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地區的……攻擊戰作好準備。必須儘早……實現這一攻擊。2。其目標在於儘量殲滅法國作戰部隊以及與其並肩作戰的同盟國部隊;同時,在荷蘭、比利時以及法國北部儘可能多佔領土地,以便作為對英國進行有利的空戰和海戰的基地……我要求三軍總司令儘快根據本指令制定計劃,向我提出詳細報告,並把各種情況隨時報告我……希特勒在把指令交給他的軍事將領們之前,曾向他們宣讀了簽署日期同為10月9 日的秘密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是這位前奧地利下士所寫的令人印象最深的檔案之一。這份備忘錄不僅表明希特勒從德國人的觀點出發對於歷史的理解,還表明他有傑出的軍事戰略和戰術思想,同時也表明他對於西線戰事的發展與結果具有預見,這一點不久就將得到證實。他說,自從1648年的繆恩施特' 威斯特伐利亞' 條約結束了德意志第一帝國以來,德國同西方國家之間就一直在進行著鬥爭,這是“一場無論如何都要打個明白的鬥爭”。但是,自從在波蘭取得了重大勝利之後,只要不“危及”德國在波蘭的既得利益,“我們並不反對立刻結束戰爭”。
但是研究這一方面的可能性,哪怕是對這種可能性加以考慮,都不是本'645' 備忘錄的目的,我只準備談另一個問題:繼續戰鬥的必要性……德國的戰鬥目標,是從軍事上一勞永逸地迅速解決西方問題;也就是說,摧毀西方國家的力量和能力,使之永世不能再反對德國人民在歐洲的國家鞏固和進一步發展。
這一長遠目標對外講來在宣傳上將不得不作種種適應……這並不改變我們的戰爭目標。這個目標現在是而且永遠是摧毀我們的西方仇敵。
將領們對這樣倉促地在西線發動進攻曾經表示反對。可是他告訴他們,時間是站在敵人那一邊的,他提醒他們,波蘭的勝利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德國實際上只有一條戰線。這種形勢仍未改變——但是又能維持多久呢?沒有任何條約或協定能夠有把握地保證蘇俄永遠保持中立,目前,一切情況都不利於俄國放棄中立。但過了8個月、1年,乃至於幾年,這種局面就可能會改變。近年來,各方面的情形都說明條約的不足憑信。防禦俄國進攻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地顯示德國的力量。至於義大利,“義大利支援德國是否有希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墨索里尼是否活著,以及德國是否能有更大的新勝利去吸引那位領袖。在這裡,時間也是個因素。比利時和荷蘭的情況也是如此,這兩個國家有可能在英、法的壓力下放棄中立,這是德國不能坐待其發生的事情。甚至對美國來說,“也應當認為時間是不利於德國的”。
希特勒承認,持久戰對德國有很大的危險,他列舉好幾個危險的因素。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中立國家' 他好像主要考慮的是俄國、義大利和美國' 有可能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樣被拉到敵對的一邊去。而德國“有限的糧食和原料基地”,也會使德國難於取得“物資進行戰爭”。他說,最大的危險是魯爾的地理位置易受攻擊。一旦德國這個工業生產的心臟遭到破壞,就會“導致德國戰爭經濟的崩潰,從而喪失抵抗能力”。
必須承認,在這篇備忘錄裡,那位前奧地利下士一方面顯示了他對於戰略戰術的驚人理解力,可是同時也顯示了他為人絲毫不講道德。有好幾頁論述了坦克和飛機在波蘭戰役中所發展的新戰術,並且詳細地分析了這種戰術如何在西線戰場上運用以及具體地在什麼地方運用。他說,最主要的是避免1914—1918年的那種陣地戰。裝甲部隊必須用來進行決定性的突破。不得使裝甲部隊陷身於比利時城鎮的迷魂陣般的大街小巷中。根本不必用它們去攻城,而是……用來保持大軍通暢無阻地前進,並在找出敵方防'646' 守薄弱的陣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