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也是儘可能地敷衍,試圖解散前線武裝。在韓馥的頭腦中,士人的道義早已不復存在,他只想保全冀州這份殷實的產業。
其他起兵舉義的“義士”們也比韓馥好不了多少,本來就是來自五湖四海、各懷鬼胎,為了一個共同的發財目標走到一起來的,所以組成一個狼上狗不上的聯盟那是免不了的事情。
最初酸棗會盟之時,壇場已經設好,刺史、郡守卻互相謙讓,誰也不願意登壇主盟,好像誰登壇場就是登上斷頭臺似的。但總得有一個人主盟吧?沒辦法,最後主盟者由廣陵郡功曹臧洪來擔當了。
盟辭倒是創作得大義凜然,大意是: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禍害無窮,毒殺弘農,百姓被難,如此以往,社稷淪喪,四海傾覆。
為此,我們——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廣陵太守張超——要舉義兵,赴國難,同盟中人,齊心一力,盡我臣節,粉身碎骨,在所不辭。有渝此盟,死於非命,禍及子孫。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盟辭寫得的確慷慨激昂,聞之倒也令人振奮。國難中展現臣節,顯示了士人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值得褒揚。但較之此前的三公移書,就不難發現,在這裡國難已經變更,新國難成於“毒殺弘農”,獻帝的合法性仍舊沒有得到承認。
士人們只想以死抗爭,“粉身碎骨”了,卻沒有創造出一個新天子來,終極的政治目標沒有找到,人們當然無所適從。
再說,盟辭發自一個功曹之口,能代表哪一方的意願呢?而袁紹、袁術、韓馥、王匡等尚在各自營盤中,對此表現淡然,缺少了他們的會盟,酸棗會盟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沒有政治目標的酸棗盟辭只不過是應時的文章,它不具有絲毫的約束力,至於盟辭所鄭重言及的對毀盟者的制裁,只是閃過耳邊的咒語之後的日子裡,酸棗諸軍悠閒地屯紮在營地中,諸將們則日日在高歌縱酒。
洪洞縣裡沒好人了嗎?也非如此,跟董卓動真格的也有那麼三位,這就是聯盟中戰力最強的與戰力最弱的兩隻部隊:孫堅的長沙部隊和曹操在陳留拉起的烏合之眾,還有戰鬥力不算弱也算不上強的河內太守王匡的泰山兵。
孫堅曾經與董卓共事一場,對於董卓多少有些瞭解,他曾向當時主持西部軍事的張溫建議,將抗命不遵的董卓,軍法從事。結果未能如願,現在他要與董卓戰場上見真章了。
洛陽南部方向,豫州魯陽城,孫堅率領身經百戰的長沙精銳,與董卓的西涼鐵騎即將展開一場硬碰硬的廝殺;東面汴水,曹操的陳留新軍,向董卓發起了雞蛋碰石頭的攻擊,還能再出現一個潁川大捷嗎?
誰也沒有料到,率先嚐到西涼鐵騎踐踏滋味的是河內太守王匡。
三面狂飆卷洛陽,
八方風雨會中州,
焉以強弱論俠士,
豈用勝敗分匪侯?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瞞出道 (46)
一個政治上的混蛋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軍事上的高手;在敵人打上門時政治上的糊塗蟲也會突然清醒;暴君一樣可以是一個智慧的軍事統帥。
無間道高手周毖、伍瓊這次沒有能再忽悠下去,全力推薦的四世三公的革命後代打上門來了,這才讓董卓恍然大悟。先宰了你們這兩個內奸再說,於是,繼前皇帝少帝劉辯丟命後,周毖、伍瓊捱了董卓摧毀關東集團的第二刀。
應該承認,董卓的這兩刀砍的相當高明:第一刀砍斷了關東軍主力——各州郡大員的希望之所在,給這些士大夫們在政治上來了個釜底抽薪;第二刀肅清了自己身邊的階級異己分子,剷除了敵人在自己陣營中的窩底。現在第三刀也舉起來了,揮向的是與自己在河陽津正面相持的王匡。
董卓先是派兵在盟軍控守的河陽津正面擺出進攻姿態,暗自卻將主力渡河繞到王匡泰山軍的背後,趁其不備,發動了進攻。
這次,以步兵為主的泰山軍領教了西涼鐵騎的厲害,睡夢中剛聽到馬蹄聲,敵人的騎兵已到營前,還沒來得及抄傢伙,敵人的馬刀已劈在了脖子上,根本沒組織起有效的抵抗便潰散了。
逃命也不容易呀,兩條腿的怎麼能跑得過四條腿的?一夜之間,泰山軍主力大部分餵了董卓西涼軍的馬刀,王匡僅帶少數部隊僥倖逃脫,洛陽西北的軍事壓力不復存在。
在政治上董卓又做了個大動作,同時又具有特別重要的軍事意義,這就是:遷都。
你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