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兩件事聯絡上。他一直以為這是兩碼事。
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才在萬曆年間的五百二十萬兩的遼餉上又加徵了一百四十萬兩。隨後,他又根據楊嗣昌的建議增加了剿餉與練餉。但他當時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吧,讓老百姓辛苦一年。”
老百姓辛苦嗎?他當然不知道,老百姓在自己家門口就開始了吃同類的屍體,吃同類的屍體是夠辛苦的。一般人很難下得了口,大概吃人肉的人都是閉著眼睛,皺著眉頭吃的。
可按照他的解釋,老百姓辛苦一年後,又接著辛苦起來。到了崇禎十二年(1639年),僅練餉的數額就達到了七百三十萬兩。用他的話來講,實在是沒有辦法,造反大軍太多,只能再辛苦老百姓一下了。
當有大臣向他請求少讓老百姓辛苦的時候,他卻瞪起了眼睛。事實上,他的想法在他看來很有道理。首先,滿洲人必須要滅掉,“流寇”也要幹掉。這都需要錢的。如果老百姓不給錢,那麼,就不能把這些人滅掉。如果不把這些人滅掉,不但江山難保,而且百姓會受更多的苦。
他認為,他是在為老百姓著想。可老百姓現在就在受苦呢,他在深宮裡當然不知道。他同時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官員不幹活。於是,他將催徵餉銀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依據,許多官員因催徵不力而被他扔進了監獄。
但是,他並不知道,他手下的那群混蛋官員在加徵的同時還偷偷地為自己牟利。比如,他要求徵收一兩銀子,官吏就跟老百姓徵收三兩,其他的二兩就落到了官員自己腰包裡。
崇禎自然也不知道這些事情,就在他臨死前的一個月,他還頒了一道催徵的詔令。不知道他又想要銀子打誰,那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向北京挺進了。
崇禎皇帝的可愛之處還在於,為了一個目的(收復遼土和剿滅“流寇”)就只專心一致地做跟這個目的有關的事情。他的思路是直的,作為農業大國,水利無論如何都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可崇禎帝在位十七年,根本就沒有興修過水利。他認為,興修水利需要錢,但現在所有的錢都要用在刀刃上,那就是收復遼土和剿滅“流寇”。其他的事情,等把這兩件事完成了再談。
崇禎六年(1633年),他忽然可愛起來,把《山海經》讀給大臣們聽,大臣們還沒有明白過來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他就下令用書中的獸名重新更定文武官員的服飾、圖案。於是,有那麼一段時間,文武百官的前胸後背都貼了些怪異的獸。他在上面看著很滿意,大概在他看來,下面這些大臣就是一群禽獸。可這樣的工程在那多事之秋簡直就是勞民傷財。所有的官員要把官服交上來,然後又找了大批人來縫製。接著,他又出了新招,下令將宮中歷朝銅器熔掉鑄錢,以充軍餉。且不說這些古銅器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物,單就這些銅器的成品來講,很薄很輕,扔到爐子裡馬上就成一縷輕煙飄走了。
在帝國風雨飄搖的時候,他還有這樣的閒情為化學實驗出錢出力,真是難得。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內犯,有個人給他提個建議,說要天下的和尚與尼姑結婚,生出小孩為以後帝國軍隊準備著,再把和尚們組織成一支軍隊。崇禎皇帝居然認為這個辦法很不錯,其實只要是利於他收復大好河山的建議,他都認為不錯。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可愛的崇禎帝(2)
從各種各樣的記載來看,崇禎皇帝都是一個一根筋的皇帝。為了達到收復河山的目的,他不惜一切代價來實現它。這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當時的時局已經不可能讓他實現這個理想了。
當他走上煤山,找到那棵歪脖樹的時候,許多人都疑心,他根本就不想死。如果他想死,那麼大的皇宮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把自己給弄死,為什麼一定要跑到山上去?
他一定是想跑到山上去,看有沒有什麼奇蹟能發生。可如我們所知,這十七年來,在他身上根本就沒有發生過奇蹟。
袁崇煥的吹牛皮讓他認為的“奇蹟”沒有發生,楊嗣昌的“議和”和“四面張網”也沒有讓他認為的“奇蹟”發生,洪承疇的松山之戰更是粉碎了他的美夢。到了後來,連吳三桂那廝都不讓他心存一點僥倖的心理。
他還能盼望有什麼奇蹟發生呢?
但他還是從皇宮裡慢慢地走了出來,走上了煤山。誰也不知道他當時在想什麼,確切地說,這個時候的他想什麼根本就不重要了。他當初在御案上寫的“滿朝文武皆可殺”幾個字很直接,就像他想達到他的目的一樣。他說對了,滿朝文武是該殺,可是,是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