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苦茶等。至於團茶,沱茶,磚茶,塊茶,梗片等,便是以製出後的形式而得名的:又可根據茶葉外形而區分為三種:一是扁形茶,如龍井茶、大方茶和旗槍茶等;二是長形茶,葉修長成條的,如眉茶、雨茶和毛峰茶等;三是圓形茶,如珠茶、貢熙茶、蟹目茶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可見茶的種類繁多了。
。 想看書來
錢歌川:中國人與茶(2)
在《宣和北苑貢茶錄》上說道:“茶芽有數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鷹爪,以其勁直纖挺,故號芽茶。次曰揀牙,乃一芽帶一葉者,號一槍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帶兩葉,號一槍兩旗。其帶三葉、四葉者,皆漸老矣。”
當春季茶樹發芽時,即由茶樹上採摘嫩葉,葉的尖端即稱為尖,或名叫槍,分有五等:第一是蕊尖,無汁;第二是貢尖,或稱皇尖,即所謂一槍一旗的;第三是客尖,即所謂一槍兩旗的;第四是細連枝,有一梗帶三葉;第五為白茶,有毛的雖粗也稱白茶,無毛的即細也只能叫做明茶。明茶又有耳環、封頭等名稱,都是比較老的茶葉了。
採摘時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婦女用指甲採的更為名貴。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春茶。至於在秋季採的,就統稱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級遠不如春茶了。
茶葉採摘後,馬上就得進行焙制。製法不外曬乾,揉團,攤開,焙烘幾個階段。制綠茶時必須先用高溫把葉中的酵素殺死,以阻止它發酵,所以綠茶又稱不發酵茶,可以保持茶葉天然翠綠的色澤。至於紅茶的製法,是把從茶樹上取來的青葉,略為曬乾,加以揉捻,使茶葉中的細胞破裂,擠出液汁,然後放著讓它發酵。發酵時茶葉的綠葉素破壞了,出現紅色,加以烘烤,便成紅茶。在中國的安徽祁門,便是著名出產紅茶的地方。
茶葉之所以芬香,是因為它含有芳香油的緣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揮發,紅茶在發酵後,經過長時間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沒有綠茶芳香,事屬當然,無須多辯。
選自《錢歌川文集》,遼寧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錢歌川:外國人與茶(1)
中國飲茶的風尚,到了7世紀的唐代,已經相當盛行了。那時日本派有大批的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中國文化,自然也學會了中國的飲茶。日本現在的所謂茶道,向西方人士誇說是日本獨特的藝術(an Art Peculiar to Japan),其實完全是中國的古風,明代以前的烹茶辦法。唐、宋人飲茶,都是要把綠茶研成細末,再經過三滾的烹茶過程後才飲用的,如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有詠烹茶的詩說,“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松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杯。”又說,“松風檜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
飲茶的風尚和佛教在唐代同時傳入日本,後來到了日本嵯峨天皇時,因他個人特別喜歡飲茶,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他的臣民也就對茶感到興趣了,不過那時茶葉和茶具,都要向中國去買,價錢昂貴可想,所以一般平民還不能享受,只有皇帝和貴族才能飲茶。
日本到了鎌倉時代,由於寺院禪僧們的大力提倡,飲茶的風氣大開,普及全國各地。到了15世紀,日本從中國移植的茶樹,由於自然環境及土壤的關係,長出來枝葉較小,不過栽培得頗為普遍,年產的茶葉,已夠日本自己飲用了。
他們採茶,最早是在5月,葉小而嫩,實為絕品。第二期在炎夏,第三期在秋涼,所採的茶,都遠不如春天的頭號茶。不過日本有句俗話說,“女鬼十八歲,番茶當令時”,意指哪怕是粗茶,在柔嫩的時候也是好的。
日本現所流行的茶道,原是15世紀一位禪宗的和尚所制定的,初期只是作為一種宗教的儀式來舉行而已,到17世紀時,才深入民間,而成為一般講究飲茶的人所誇說的藝事了。
除日本以外,最講究喝茶的外國人,應該是英國人了。在四千七百多年前,中國人就懂得喝茶了,一向不把茶葉當做專利品,也和中國的文化一樣,隨時都願意介紹給外國人共同享受。美國人懂得喝茶,至今還不過二三百年的歷史,那是先由高僧攜往印度,然後由英國侵略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第一次把茶葉從海外運到英國。
又有人說最先把中國飲茶的習俗傳到西歐的是荷蘭人,他們為迎合英國人的口味,在茶內加少許白糖和丁香,使泡出來的茶又甜又香。而茶在倫敦有名的咖啡館中第一次出現,卻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